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湖南省因地制宜推广造林模式 姚景远:政府做好服务

2014-07-02 08:48: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长沙7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绿色中国行动》最后一站我们走进湖南。14年退耕还林,让三湘四水绿满山坡,因地制宜又让退耕之后的农民腰包渐渐的鼓了起来。

  上午10点,忙完手里的家务活,桑植县回龙村的刘冬元来到了离家不远的枇杷地,一个月前,刘冬元地里的枇杷全部卖完。不过,没事的时候,她还是喜欢到自家的枇杷林里转上一圈。

  记者:你觉得一年到头里边什么时候果园是最漂亮的时候?

  刘冬元:挂果的时候肯定是,那果子红的时候最好看的,看到有收获了嘛,肯定,再一个红红的果子很好看的,漫山遍野的,大家都有那种收获的成就感。

  11年前,回龙村22户村民在106亩东南向的山坡地种上了枇杷,肥沃厚实的土层让这里的枇杷品相格外好。

  刘冬元:收益比较好,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嘛。这种枇杷是嫁接的品种,肉比较多,成熟了以后也比较甜,水分也多,不像本地的。3亩多地如果一般的话就是10000块钱左右。

  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湖南各地结合退耕还林,因地制宜推广了不同的造林模式。

  湖南省退耕办高级工程师刘正平:湖南退耕还林在实施过程中,它所做的一些与本地结合的模式,主要有“林竹、林油、林果、林药、林茶”五大类造林模式,在全省各个县进行了推广,从单一造林模式像多元化、产业化造林模式转变,老百姓实现了与林增收。

  溆浦县水隘乡的坡耕地多数光照不足,不适合种经济林。湖南启动退耕还林的第二年,水隘乡的王端瑶就砍掉了原先种植的10亩柑橘,改种起适合当地的松木和杉木。

  王端瑶:我们家有50多亩,之前种过柑橘,现在柑橘气候不行,很酸。

  记者:种了几亩?

  王端瑶:大概10多亩。

  记者:这10多亩柑橘现在还在种吗?

  王端瑶:没有,都砍掉了。

  10多年因地制宜的退耕还林让水隘乡的山绿了,大自然也送给了当地人一份特别的礼物。多年难得一见的松菌如今漫山遍野,现在全乡采菌的收入达到3、400万元。截至到2013年底,湖南完成退耕还林2114万亩。在退耕还林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又该如何因地制宜,差异化种植?溆浦县林业局局长刘生善有着自己的看法。

  刘生善:我们县里根据林业部门测土配方,大范围的进行规划,尽可能让老百姓想种什么树就种什么树。像我们的西部基本上种柑橘,中部基本上是经济林,东部主要是木材。北部土壤是红壤,气候比较适宜,雨水比较丰富,所以比较适宜种植经济林。

  桑植县副县长彭发斌希望,退耕还林需要因地制宜,最好能把部分决定权下放到基层。

  彭发斌:一个在坡度上我觉得不应该一刀切,能造林的还是造林,尤其是坡度大的那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还是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之后,有些决定权还是要下放到基层,这样退耕还林的效益可能更好。

  《绿色中国行动》行走了全国16个省区,松柏、杉木等生态林和核桃、板栗、杨梅、柑橘等经济林遍植在广袤国土的青山绿水间。新一轮退耕还林即将重启,树种如何选择还需因地制宜、调研在先,综合考量中远期的经济效益、生态成效和农民后续增收,才能相得益彰、互为双赢。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姚景源点评:

  姚景源:种什么树要因地制宜,做到因地制宜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种什么树的权力交给农民,交给种树的人,农民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里,种什么树成活率高,长的好,农民和种树人他们心里最清楚。我们主管退耕还林的政府部门还是要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比如说对土壤进行科学的测土配方,大范围内进行总体的规划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到因地制宜。

编辑:姜萍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