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日前,广东顺德一起烧伤家庭的筹款事件引发争议。两家人同乘一辆车出行,途中遭遇汽车起火意外事故被送到医院急救,因巨额医药费而在某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发起筹款请求,两家之后很快完成了600万元的筹资目标。随后,获得400万善款的梁姓烧伤家庭被网友爆出有房有车有产业,部分网友对这家人并不贫困却众筹治疗费提出了质疑。那么这场网络筹款究竟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呢?

伤者家属梁先生:感谢爱心人士的支持,“会拿全部身家救弟弟一家”

 

“我有什么就说什么。”伤者的哥哥梁顺明告诉记者,弟弟一家开设一个工作坊,有一幢自建房和一台小轿车,家庭情况不算差,但谈不上富裕,“比起几百万的巨额医疗费还是远远不够。”更别提后续的康复费用以及孩子的照护,对于他们都是不小的压力。谈起当初选择众筹的原因,他说:“要做最坏的打算,初步估计了(治疗)可能要六百多万,即使变卖房产筹钱也需要时间,但治疗不等人呐。”

据梁先生介绍,弟弟一家的病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目前,弟弟情况稳定,可以开始走路;弟媳刚做了一次手术,比较顺利,但还在ICU观察;侄女暂时过了休克期,尚处于感染期,每天要给她皮肤表面消毒,但由于她情况特殊,还需要时间观察才可以做手术。“他们都还在危险期,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将全部身家拿出来救他们。”梁先生说。

梁先生表示,非常感谢那些无条件支持和帮助弟弟一家的人,目前筹到的部分款项已入医院账号,都将用作弟弟一家的治疗费用。接下来,就是等待交警的事故认定书,走保险流程。

相关网络公益众筹平台负责人于亮:筹款已分批入医院公账,呼吁公众采取更健康的监督方式

 

“目前分三批总计318万的资金已被陆续打到治疗医院的账号。”相关网络公益众筹平台联合创始人于亮表示,这些钱尽可能满足伤者前期治疗的需要。若之后康复仍需要筹款服务,平台会以医院以及他们现有的资金情况作为标准去重新衡量筹款金额;若有剩余,将会全部退还给爱心人士。

据于亮介绍,平台有一套自己的风控机制,因当时这一项目筹款速度快且捐赠人集中涌入而触发了内部报警机制。之后,平台对该项目进行了专项评估,主要针对患者的家庭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反复确认,并且由于该项目筹款金额非常大,平台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后,要求必须把这笔资金打到医院的公共账号,而不是个人账户。

于亮称,根据《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患者在发起众筹时,要自行填写资产情况并承担法律责任,若有隐瞒或欺骗,平台会通过之后的走访调查和举报人的举证诉诸法律。涉及隐私的信息,平台都是通过内部审核,尽可能让患者在前端描述资金使用情况及疾病的医疗情况,避免患者隐私泄露。

对于公众的关注,于亮表示一方面确实会对平台与患者带来困扰,“其实平台在大病救助业务方面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所以也不存在平台联合患者去欺诈公众的情况。”对于患者方来说,由于一些举报人或公众对患者的真实信息并不充分了解,而只是凭借道听途说或自我揣测的信息就公开发布言论,这样对患者的紧急资金使用以及心理上都会造成很大伤害。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督促,同时呼吁大家采取更科学健康的监督方式,在了解真实情况之后再举报。

公益专家王振耀:“再富的人都有一时的急难”,呼吁公众多一些包容与理解

 

“再富的人都有一时的急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民政部原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该事件,希望大家少一点争议,多一些包容与理解,因为当事人确实很困难,需要大家多方面的帮助。

对于积极捐款的爱心人士和平台,王振耀认为应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他解释道,每个人设身处地想一想,都难保不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到时肯定也特别希望“有人伸手拉一把”,这也是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传统。

谈及公众对公益筹款平台的高度关注,王振耀认为这是“好事情”,是信息高度发达的表现。他说,救助行为任何时候都会遭受质疑,相关方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与“公众对话”让大家理解,但注意不能透明无度,同时要保护隐私,加强回馈机制,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此外,王振耀也指出公众对受助人一般会有特别惨、特别无助的想象,但国家一直在发展进步,尤其在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即使受低保的情况也与之前有很大不同,许多社会问题是“从贫向困转化”,因此他呼吁公众要转变观念,给予此类事件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监制:梁悦

记者:杨昶 郑澍

编辑:刘红伟 刘晓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