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90后小伙张广兵在河南省郑州市开了一家“抗癌共享厨房”,专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做饭场地。他坚持5元做饭不涨价,但最近一年营业仅结余1000多元,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或将面临倒闭。媒体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一桶油、一袋面,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了郑州“抗癌共享厨房”的燃眉之急。

郑州“抗癌共享厨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爱心共享厨房模式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持续性发展?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对话当事人和相关领域专家。

  郑州“抗癌共享厨房”发起人张广兵:“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希望能够得到外界支持

 

张广兵(央广网发 采访者供图)

  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最近一年营业仅结余1000多元,2020年开办以来未涨价,很多网友表示可以接受适当涨价。对此,郑州“抗癌共享厨房”的发起人之一张广兵在接受《新闻有观点》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也考虑过涨价,也有病人询问过要不要涨价,但想到能为病患多省一些钱,最后还是决定不涨了,可以将就着过。

  被很多媒体报道之后,郑州“抗癌共享厨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张广兵表示,有捐米面油等做饭物资的,也有捐钱不留名的,“这让我很感动。”捐助虽然能够解决一时燃眉之急,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张广兵希望企业或者政府部门能够有一些长期性的帮扶措施。

  张广兵也曾希望在各大医院旁边建更多的爱心共享厨房,帮助更多的人,但医院周边高额房租等现实问题,让希望破灭。张广兵告诉记者,他很佩服在江西肿瘤医院旁开爱心厨房的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被他们这种精神所折服。

  目前,爱心厨房每天早晚两次送大米和各种粥饭,中午送绿豆汤等饮品,而且全年无休,包括过年。张广兵说,这样的生活曾经觉得很辛苦,不挣钱还浪费时间,但现在感觉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张广兵希望郑州的“抗癌共享厨房”能够得到外界的一些支持,以实现持续性地发展。

  总台央广记者冯会玲:要复制江西爱心厨房,必须科学核算运营成本

 

  2021年春节,江西南昌“抗癌厨房”创办人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总台央广记者冯会玲的报道《听见之小巷炉火》,深度关注了江西肿瘤医院旁的抗癌爱心厨房。

  冯会玲表示,江西南昌的“抗癌厨房”已经创办超过18年了,在此期间没有太大的变化。18年前做一个菜是5毛钱,在不久之前价格微调,现在做一个素菜是一块钱,肉菜是两块钱,汤是三块钱。对于大部分病患家属来说,由成本变化带来的合理涨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在政府的帮助之下,做饭环境比以前更干净、更宽敞了。

  冯会玲表示,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称号之后,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知名度更高了,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补贴了一部分房租,水电费也有一些优惠。但即使如此,爱心厨房也仅仅只是达到收支平衡的状态。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创办江西爱心厨房的初衷是做慈善,想要服务更多的人,没有任何盈利的想法。

  也正因为如此,江西爱心厨房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要复制这样的爱心厨房,就需要让经营者有利可图,显然一个素菜只收一块钱的运营模式无法实现长期运营。如果要在医院附近开办爱心共享厨房,必须科学核算运营成本,比如志愿者资助、政府补贴、收费标准等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伟和:爱心厨房“难能可贵”,政府应支持民间公益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伟和表示,爱心共享厨房作为民间基层公益项目,反映了基层苦难群体的需求,它的出现可以和国家福利制度相互补充。

  郭伟和认为,爱心厨房的公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病人家属而言,能够相互受益,给彼此带来温暖,是互益性的公益项目。另一方面,对于爱心厨房经营者来说,虽然没有经济收益,但他让更多的病人及其家属受益。爱心厨房能够实现对利他性公益和自助互助性公益的相互结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推进的一种做法。”

  目前,爱心厨房已经到了公益发展的新阶段,需要转向更加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式来运营。爱心厨房想要发展得更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厨房设施问题,包括设备投入和供应等;其次,还应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以及在看病过程中和医生的沟通等问题。所以在建设共享厨房的同时,也要培育病患的互助团体。在这个基础上,郑州的共享厨房可以向前走一步,发挥更全面的功能。

  郭伟和表示,爱心共享厨房服务对象是流动的困难群体,“为他们提供的一种相对普惠性质的帮助,这更加难能可贵。”爱心共享厨房现在面临一些新的困难,需要借助专业的社会力量去解决。对于郑州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去扶持爱心厨房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提供医院附近免费的公租房,或者减免房租、减免税收等,这些都是政府支持民间公益的政策保障。

  监制:梁悦

  记者:杨昶

  编辑:曹博 温宇馨 刘晓琛 娜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