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本月启动。国新办14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透露,首批纳入覆盖的超2000家电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未来全国碳市场将扩大至石化、化工、钢铁、有色、航空等高排放行业。

全国碳市场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何为“碳交易”。简单来说,这是以碳排放配额为对象的交易行为。

作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主要元凶之一,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威胁着人类生存。为促进企业积极实现碳减排,把碳排放量商品化并进行配额交易已经是国际通行的市场手段之一。

企业需在配额允许范围内排放温室气体,如果用完配额,要么停产,要么向排放配额富足的企业购买。这样超额排放的企业多付费,而超额减排的企业则获得市场的“奖励”。

国新办14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刘健 摄)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2013年我国就已经启动试点碳市场上线交易,到今年6月,各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为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李高表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省市内的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它的成果也体现在,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很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

由于试点碳市场的碳价各不相同,其碳排放配额也只能在当地碳市场使用,业内人士习惯称呼其为“地方粮票”;而即将启动的全国碳市场与之相对,意味着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更广阔、更活跃的大市场。

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是发电行业,碳排放量是首先被评估的一个因素。发电行业目前约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四成,是碳排放大户最为集中的行业之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这一行业的碳交易可让我国的碳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赵英民介绍:“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并且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将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

这些电力企业也将成为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主体。两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配额如何确定?碳价高低几何?赵英民解释,从目前运行来看,全国七个试点碳市场的加权平均碳价在40-50元人民币之间,全国碳市场碳价还有待启动后确定,他们将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的碳价。而配额方式则会基于长期核算数据。赵英民介绍:“配额分配的基础是经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查后的碳排放相关数据。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这个方法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既体现了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的原则,也兼顾了当前我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的制度安排。在配额分配制度设计中,考虑一些企业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性,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作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减排量,从而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