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7月9日消息(记者李腾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说到吃,不少人喜欢菌类。而产菌大省云南,伴随着气温升高、雨季来临,菌类进入了上市高峰。云南记载可食的野生菌在1000种以上,市场销售可食用的野生菌有250余种。这也很容易吸引一些尝鲜者,在踏青的同时化身“采蘑菇的小姑娘”……但是要提醒各位,路边的“野蘑菇”,你不要采!

近日,昆明一职员王先生发视频称,他们办公室的花盆边缘长出一顶灰色蘑菇,可能是“吃菌大军”庞大,这个视频很快走红,这件事儿还上了热搜。视频中,王先生告诉记者:“过来给花盆浇水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花盆边缘长出灰色蘑菇,看着有点像鸡枞菌,但是也不是太确定……”据了解,王先生控制住了自己,没有拔起拿回家食用。

鸡枞菌是由白蚁构筑蚁巢时培养出菌丝体生长而成,因形状、颜色、味道类似鸡肉而得名,有着“菌中之王”的称号。花盆里长鸡枞菌?显然不可能。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鉴定后表示,这很可能是有毒菌种,误食后会引起肠胃系统中毒症状。无法辨别的野生菌,千万不能食用!

近期,雨水降临,云南大量野生菌集中生长上市。不过,大家在一饱口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误采、误食有毒蘑菇的情况。

回忆起曾经吃菌中毒的经历,昆明市民张先生仍然记忆深刻,“经常会(幻)听到楼上有人,每一个通道灯的地方都有东西看着我,好像里面有人,灯会变形,变成人样。我身上也有很多症状,小人啊那种,眼睛鼻子在上面,立体感很强。闭着眼睛看就是大片儿,大批的牛羊马。”

对此,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7日专门发布预防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提醒居民不随意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特别是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鹅膏菌(俗称白罗伞、白毒伞等)、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是剧毒野生菌,致死率极高,要坚决不采不食。

食用野生菌要避免多种类混杂,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严禁生吃、凉拌,不要同时饮酒。

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就医。

在昆明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市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来回巡视,发现可疑菌种就会立即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市场部经理李春能拿着俗称“马屁泡”的野生菌介绍:“产地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可以食用的,村民自己采摘来食用,也没出现过中毒的情况。但是有些地方产的会有中毒的情况,市民根本分不清楚是可食用的还是不可食用的,所以我们直接禁止销售。”

此外,昆明市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英萍还特别提醒,相对于成年人,儿童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全,一旦出现野生菌中毒,症状往往比成年人更为严重。千万不要给幼童随意食用不明野生菌。王英萍说:“小朋友的肝脏、肾脏等器官发育都没有完全,遇到中毒的情况会比成人可能进展更快、损伤更严重。有些孩子可能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甚至出现一些幻觉,头晕或者烦躁。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皮肤黄疸,解酱油色的小便,甚至快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