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周尧 杜希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年度《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好消息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向好,但噪声投诉依旧高达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工业噪声占8.4%;交通运输噪声占3.7%。

虽然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和大家的心理预期还有些差距。“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4.1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1.2%,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可见,工地施工、交通鸣笛声或多或少影响着大家的生活。

报告中指出,大城市噪声污染更普遍。2020年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各类功能区共监测4406点次,昼间夜间各2203点次,昼间共有2045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92.8%,夜间共有1600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72.6%,也就是说白天噪声影响差异不大,但大城市居民要想睡个安稳觉更难。

分城市看,拉萨、海口、厦门、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白天的达标率都是100%,白天最吵的大城市是大连,达标率仅为66.7%。达标率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西宁,只有75.0%。

那么,哪里的夜晚相对安静?夜晚达标率达到90%以上的大城市只有两个,分别是南京和厦门,达标率为92.7%和90.0%。与之相对照,西安、大连夜间的达标率仅为37.0%和37.5%。郑州达标率41.9%,长沙达标率50.0%,成都、哈尔滨、宁波也都没到60%。专家表示,虽然夜间噪声达标率较去年有所提升,但夜间远不如白天安静的现状仍然特别突出。

综合来看,厦门、南京、贵阳、太原都是全国声环境质量领先的城市,而大连市不仅白天表现不佳,夜间达标率也是垫底。

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这也是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有关内容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其实,各地已经采取了具体措施,比如这两天的一个热搜话题“上海推出广场舞噪音自动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设置的夜间标准值为55分贝,当超过标准值持续10秒以上,就会自动触发预警,并按“三步走”:最开始是现场喇叭自动提醒;如果在5分钟内音量没有调低,就会人工喊话;如果还不行,工作人员会到现场劝说。

噪声污染不同于水污染、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存在瞬间性、暂时性特点,也就是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消失。同时,噪声源的分布是分散性的,噪声影响的范围也是局限性的。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这些特点都为噪声的检测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难度,有大量生产经营活动,各种施工建设,还有社会生活中间的污染,源头特别多,而且这些源头和其他相比,是在流动的状态,所以管控难度相对更大。”

针对广场舞噪声,上海某社区就曾经为阿姨们佩戴能够接收指定频段的耳机,通过播放器设定的频段号,所有耳机都能够接收到同一首歌。

虽然各地进行了有益尝试,但在管理层面,噪声污染的治理工作依然存在优化的空间。马军建议,噪声治理应充分借鉴空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经验,尽可能多地披露信息,绘制一张信息丰富的“噪声地图”,让社会各界有的放矢地参与到噪声治理工作中来。马军表示:“我们要更加充分地把相关信息披露出来。现在完全有能力把这张噪声地图画出来,到底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是热点?噪声源到底是谁?这样政府知情,监管部门知道。要让社会知情,社会知情以后就可以参与进来,大家合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