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6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赵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17日9时22分,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即将搭载三名航天员升入太空。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本次任务有哪些特点?航天员们又如何选出?接下来空间站建设又将如何继续推进?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万众瞩目之中,本次航天员乘组名单终于揭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说:“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根据空间站阶段任务特点要求,五年来,航天员系统开展了航天员乘组选拔和针对性训练工作。本次任务的航天员是如何选出的?季启明介绍:“本次任务航天员乘组选拔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方式,结合航天员飞行经历、相互协同能力等方面,选拔出飞行乘组和备份航天员。周密制定了航天员训练方案和计划,特别是针对空间站技术、出舱活动、机械臂操控、心理以及在轨工作生活开展了重点训练。”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季启明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相关技术的突破与能力的验证,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季启明说,目前,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16日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加注推进剂。季启明表示,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截至16日,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已在轨运行17天,状态良好,平台设备工作正常,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进驻的条件。季启明说,相比前期载人飞行任务,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能够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季启明介绍:“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

此前,网友普遍担心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和寿命末期的载人航天器如何处置的问题,对此,季启明表示:“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各型火箭末级均已采用了钝化技术处理,不会在轨道上发生爆炸而产生空间碎片,末级绝大部分组件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极低。”

发布会上,季启明还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有关情况,并表示愿意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季启明表示:“进入到空间站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计划在空间站功能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使中国空间站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此外,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将为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是中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积极贡献。季启明说:“总体看,中国空间站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在可靠性、安全性、舒适宜居性、综合效能、兼容拓展以及信息、能源、动力技术和运营费效比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空间应用方面,有望取得若干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