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日消息(记者王逸群)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年来,我国校外培训市场井喷式增长,但与此同时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也随之而来。

市场监管总局6月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对13家校外培训机构予以顶格罚款。加上前期公布的两次查处案件,此次重点检查已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顶格罚款3650万元。

是什么驱使校外培训机构铤而走险违法违规,不断侵害学生和家长们的合法权益?顶格罚款的背后又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局长袁喜禄介绍,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特点是“虚构、夸大、诱导”。首先,13家校外培训机构都存在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主要包括虚构教师资质、虚构执教履历、夸大培训效果、夸大机构实力、编造用户评价等。比如,蓝天教育宣传其121人的教研团队“超过85%的老师来自985、211大学”,事实上来自985、211大学的仅有18人,占比不到15%。

价格欺诈行为问题突出,也是此次执法检查发现的校外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重点,主要表现为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比如,邦德在其公众号标示“2节试听课+期末高分秘籍,原价430元,现价仅12元”。事实上该补习套餐是专门为2020年“双12”推出的全新体验活动,其所谓的“原价”此前并未推出或销售过。

当前校外培训被诸多企业视为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尤其在疫情期间,在线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其市场价值暴涨,引来了诸多资本的关注。袁喜禄表示,通过低价扩张市场,再通过市场的优势来追逐利益,也是资本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

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一级巡视员陈志江表示,此次集中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案例背后,一方面是为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的乱象,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陈志江指出,部分培训机构利用夸大宣传、误导宣传、价格欺诈等手段,高收费、乱收费等问题十分普遍,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费用,影响了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质量。

陈志江表示,考虑到这次被处罚的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行为危害大,社会反映强烈,而且案件的性质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所以这15家校外培训机构总计被处以顶格罚款3650万元,这样也对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释放出严厉监管的信号。但他同时强调,顶格罚款并不意味着“就此结束”。

陈志江强调,顶格罚款,只是严重警示的一种手段,整改规范才是最终目的。如果企业拒不整改,屡查屡犯,情节恶劣,市场监管部门还可以依法实施更加严厉的处罚。如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因此校外培训机构一定要警钟长鸣,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不能触碰法律底线。

那么,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的时候,面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宣传广告,该如何选择?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副局长嵇小灵表示,广大学生家长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提高甄别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妥善保存维权证据材料。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12315平台投诉举报。

校外培训机构往往通过在合同中设置格式条款等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二级巡视员李东卫表示,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广大学生家长可以参考该合同示范文本,更好了解消费者权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李东卫介绍:“合同(示范文本),尤其是对培训收费、退费、违约责任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旨在有效规范培训合同当事人签约、履约行为,从根本上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虽然合同示范文本不是强制执行的,但是对于让消费者了解他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非常有帮助。”

校外培训机构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落实整改和规范自身经营?嵇小灵表示,校外培训机构要从机构资质、课程设置、效果评估等方面全面整改规范。在价格制定、宣传推广等环节,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真实,在开展相关课程的促销活动之中,应该做到真实、清晰、有依据。

嵇小灵说:“在宣传的时候更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对教师资质、课程质量,从内容上要严格把关、严格审核。杜绝只顾砸钱、砸广告、拉人头,忽视实际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