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20日进入第三天,在防疫抗疫的大背景下,新冠疫苗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共同作用下,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刷新了历史纪录,随之而来的疫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20日下午,“新冠疫苗的供应与可及性”分论坛在博鳌召开。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的发言鼓舞人心。郑忠伟表示:“目前,中国的(疫苗)产能达到接近全年50亿剂,今年预计能有超过30亿剂的产量,这得益于很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全球抗疫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已经走过16个月,在与新冠病毒赛跑的路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对此,郑忠伟说,这得益于强大的体制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此外,在推进疫苗研发的过程中,我国也考虑到了国际合作。

郑忠伟表示:“我们的疫苗研发虽然快,但是没有省略任何一个环节。即使到后期,须在境外开展三期临床,我们也克服了非常多的困难在境外开展了。实际上,我们在推进研发、布局生产的过程中就考虑到了国际合作。如境外三期临床中有一个DNA疫苗,是我们和美国一个研究机构合作的。”

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尹卫东以博鳌亚洲论坛的举办地海南为例指出,疫苗的意义在于防微杜渐。尹卫东表示:“海南是中国很独特的一个省,在一个海岛上,这里900万人口已经有600万剂次疫苗接种。其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疫苗接种的意义在于防微杜渐,为下一步全球开放做准备,建立免疫屏障。”

数据显示,截至19日,全球一共接种了接近8亿剂次疫苗,只有特别少的疫苗进入不发达国家,80%以上的疫苗是在中高收入的国家接种的。如何让所有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新冠疫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提到新冠疫苗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也对“疫苗民族主义”提出批评:“现在有一种所谓的疫苗民族主义,我完全不赞成,因为有一些国家有这样的迹象,只保护自己的国民。但是,少数人获得疫苗,这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是相违背的。”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卓越访问教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表示,我们需要全球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携手把疫苗更快更好地应用到全球抗疫中。王宇介绍:“全球各个国家的疫苗接种率并不是按照贫富差距来排序的,国家要控制大规模疫情,需要国家治理、国家统筹,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领导。新冠疫苗作为一个全球的公共产品,自然而然需要全球治理,需要全球多边协商、协调、组织,实现新冠疫苗全球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