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日消息(记者韩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4月2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对细化相关管理措施,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的相关管理措施进行了介绍。《通知》中特别明确了学校的作息时间。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官网截图)

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有条件的学校保障必要午休时间。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同时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此外,《通知》中也再次明确了对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长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当然这是一个共性的要求,执行过程中学校,尤其是家长也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怎么都睡不够那么长时间,早早上床也睡不着,精力无限好。那么,如何确定孩子每天到底睡多长时间才算够?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江帆主任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有的小学生8小时就够了,但是有的小学生可能要睡到11个小时。如果要想知道你的孩子总的睡眠时间需求是多少,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在假期我们有规律地给三天时间让孩子睡好睡足,第四天基本上能够呈现他的睡眠生理需求,因为前面可能还会有些睡眠不够、需要补觉的问题,到第四天就正常了。家长掌握了自己孩子的这个睡眠生理需要以后,就可以和教育部出台的这个作息时间规定更好地去匹配,这样就可以把共性的规定要求和个体实际需求做到非常完美的结合。”

针对作业、校外培训、游戏等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问题,《通知》提出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和游戏时间都必须为睡眠让路。

第一是作业“中断”,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教师要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第二是校外培训时间“中断”,要求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第三是游戏“中断”,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会同相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确保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吕玉刚强调,在健康和学业质量两者之间遇到矛盾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坚持身心健康。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江帆主任也介绍了睡眠问题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还会影响情感心理健康。

江帆表示:”首先孩子睡眠不足以后,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第二天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记忆受到损害,所以这些孩子其实在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上有问题,或者孩子的睡眠节律不好,这三个指标如果出问题,直接的影响就注意力不好,上课做作业容易犯错,学习成绩受影响,这个是认知领域。还有一块重要领域是非认知领域,包括情感、情绪、心理。研究发现小年龄的儿童睡眠不足或者睡眠有问题,孩子的表现跟成人和大年龄还是不一样,很多小孩的表现会隐匿,如果孩子前一天没睡好,他第二天表现出来不是打瞌睡,反而是表现出冲动、激动,情绪波动这样的状态,但它其实潜在可能是一个睡眠问题。到了大年龄青少年或者是中学生的时候,孩子睡眠不足的情况很多时候就会出现,比如白天容易犯困,而且情绪会出现问题,包括跟焦虑、抑郁都是密切相关。儿童的肥胖和超重也与睡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