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记者景明 江苏台记者孙茂强)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3月9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组织联合发布了《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本次调查聚焦“无纺布环保袋”“餐饮外卖”和“纸吸管”三个问题展开调研,结果显示:禁限塑新规在长三角消费领域推进顺利,商场和超市的落实率接近八成。但是由于使用体验较差,过半消费者不愿使用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成为行业痛点。

  为深入了解禁限塑新规在长三角地区消费领域的落实情况,长三角消保委联盟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开展了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专题调研。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消费体察了1640家企业,禁限塑新规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8.6%,超市为77.5%,大型饭店为90.1%,中型饭店为82.5%,小型餐饮店为64.3%,外卖为75.6%。禁限塑新规已经基本实现零售餐饮市场不同规模企业的全面覆盖。

  9日下午,记者在江苏南京走访了多家大型超市,发现可降解塑料袋已经开始全面使用。在一家超市门店,可降解塑料袋一块钱一个,部分来购物的市民表示,更倾向于自己准备购物袋。“自己准备个购物袋,如果有时候忘记了会从那边(超市)买。”

  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以后,自备购物袋的市民明显增多。“现在都是自己带袋子,有的没有带袋子的,如果买的东西多可以买一个,相对来讲还是贵了一点。”

  尽管长三角地区禁限塑新规实施已经初步显现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消费者的习惯培养。调查显示,仅有14.5%的受访者去菜场买菜时会自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的也只有32.5%。江苏省消保委监督部负责人赵鑫说:“考虑到长三角城市消费者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很多人购物买菜都是在上下班路途中完成的。因此,消费者随身携带购物袋的习惯养成,一方面靠‘禁用’倒逼,另一方面还需要各方协同积极引导。”

  其次,禁限塑新规分类细致,内容复杂严密,涉及多个标准和技术规范,因此消费者“搞不清、看不懂”的情况较为普遍。另外,完全靠简单替代是无法覆盖纷繁复杂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的。比如,近三成的无纺布环保袋被用作垃圾袋,浪费巨大。赵鑫说:“76.4%的长三角受访者表示家中有环保袋,其中超过五成的家庭有8个以上的环保袋。但42.6%的受访者表示,因为无纺布环保袋‘质量差’‘难看’而不会在外使用。更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会把无纺布环保袋直接用作垃圾袋。”

  而数量巨大的餐饮外卖成为塑料垃圾的增长源。调查数据显示,长三角受访者中有3.6%表示几乎每顿都是外卖,22.4%表示几乎每天一顿外卖,59.5%表示一周若干顿外卖。

  “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外卖量增长还会持续。如果仅从替代角度提限塑要求,而不对外卖模式进行重构,由外卖塑料餐盒带来的环境威胁大概率还会与日俱增。”赵鑫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纸吸管难以替代塑料吸管,成为行业痛点。有行业统计表明,在我国,一次性吸管每年会产生3万吨塑料垃圾。对塑料吸管的禁用势在必行。但替代品纸质吸管因为体验度差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赵鑫介绍:“调查表明,56.0%的长三角受访者不愿意使用纸吸管。因此有专家建议饮品店改变产品包装,改为带吸口的杯盖,或者改变饮品配方,让消费者不用吸管仍然能获得很好的口感。”

  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建议,“限塑令”要真正落地见效,要积极为消费侧助力禁限塑新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赵鑫表示:“下一步,我们首先要推动对繁杂的标识进行归类。目前我们了解到,可接触食品的塑料袋没有相关标识,我们希望能够进行相关设置。在政策方面,建立完善的标准和价格竞争机制,能够形成以可降解程度为核心的竞争环境;另外,政府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研究相关的检测方法,建立更加高效和科学的检测机制。”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万捷也关注到外卖包装的问题。他注意到,外卖包装中近八成是塑料制品,其余为纸质品或木筷等,这些废弃的包装和餐具在现有的回收体系中极少会被回收。万捷提出,互联网外卖行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对外卖包装的治理问题予以规范。此外,以回收和可降解塑料来解决外卖包装问题存在较大挑战。外卖包装在当前国内城市的垃圾分类指引中基本被归类为不可回收的其他垃圾,其回收率极低。

  万捷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制定外卖行业包装减量的阶段性和长期目标,明确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共治工作。依照共同承担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清晰界定各责任主体在源头减量、替代循环、规范回收等环节的责任内容。政府方面还可以为外卖餐盒循环模式发展提供税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