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冯烁 郭翔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健康码出行、手机移动支付、网上预约挂号、线上扫码点餐......这些在年轻人看来日益方便的数字化生活,却为一些老年群体带来了难题。如何帮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迈过“数字鸿沟”是全国两会热议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如何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两会代表委员对此有什么意见建议?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中国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约2.74亿,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老年人约1.34亿。也就是说,拥有手机的老年人中,仍有1.4亿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上网。年轻人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让不少老年人犯愁。

老年群体“数字难”问题,究竟“难”在哪?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指出:“过去的老人有些文化并不是很高,对互联网的运用、使用、理解,确确实实有些障碍。就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到现在仍然有部分人不用手机、不上网,仍然有这样的人还没有习惯上网。”

陷在“数字围城”中的特殊群体不仅在城市中,也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他们面临着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出行、就医、消费遇到困难的问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肖又香建议:“制作一些专门配套的老年人用的智能手机,只要按哪个键,就能办什么事项,把那些程序全部设置好,简洁方便,这样就方便老年人了。”

除了手机端需要开发更加简单的老人智能手机以外,全国政协委员王红红认为,需要鼓励企业开发多样化的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王红红说:“要特别积极地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的终端产品。”

当智能设备不断被开发的同时,全国人大代表雷军从实际生产出发,表示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完整的信息设备适老规范和标准。雷军说:“智能设备适老标准的问题,怎么关注老年的弱势群体,比如他们视力可能不好,我们怎么能够显示的字体足够大?怎么能把标准贯穿在所有的智能设备上?尽快出台比较完整的信息设备适老规范和标准。”

此外,琳琅满目的手机应用程序经常让老年人不知所措,对于老年人“不能用”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徐建华表示,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企业要在服务意识上做“加法”、应用操作上做“减法”。徐建华说:“老年版应用程序可以只保留最常用的少数功能版块,并采取大字、大图像、色彩鲜明的界面,便于老年人使用。应用程序要自带视频教程,便于老年人直观地学习。像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对老年人用户的电子账户建立智慧的监管系统,从交易金额、交易对象、频次等角度设置相应的报警规则和系统。”

其实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难,不仅难在设备操作,也在于老年群体的社交范围比较狭窄,对于数字产品的了解、学习和使用的机会少。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周桐宇建议:“要充分发挥社区、老年大学、社会公益团体的力量,在广大农村也希望有更多适合农村老人开设的讲座,展开一对一培训,手把手教会老人们使用智能设备。”

跨越“数字鸿沟”,老年人并非处于被动受助状态,全国人大代表刘丽表示,老人们通过互帮互助可以更快进入智能时代,还能解决老年人孤单的心理问题。刘丽说:“他精神上不孤独,他们需要能有人去主动给他创造一个环境,能给他们聚集起来。他们也需要朋友,也需要有共同话题的伴儿。他们在一起交流,就觉得像年轻的姐妹一起逛街一样,这一群人在一起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