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在生猪育种领域,这场“翻身仗”该怎么打?老百姓的“猪肉自由”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民营企业在这其中又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生猪产业肩负着民生保供责任。近年来,猪肉价格一度高企,生猪种源缺乏中国育种,养殖规模低于国际化水平。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今年两会带来的六项提案中,有两项直接涉及生猪产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刘永好看来,“种猪”就是生猪产业的“芯片”。刘永好表示:“我提出我们要像关心手机里面的芯片一样关心猪的育种。因为猪的育种做得好不好,关系到今后猪的产能、猪肉价格、老百姓吃猪肉的自由,当然还关系到猪的品质。我的提案是希望国家给猪的育种企业一些支持和帮助,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研发和补助政策,在育种生物工程科技人员的待遇方面给一些政策。”

在2020年7.78万亿的农业产值中,猪产业接近1.3万亿,占畜禽养殖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刘永好委员认为,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但中国在生猪育种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就是养猪养得最多,有巨大的养殖量,占到全球的一半,选育的可选择范围比较广;同时中国又有不同的气候区域,有利于根据中国的特色进行育种;再加上我们老百姓有自身的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生猪生产。刘永好委员表示,在农业领域,民营企业占据绝对的比重,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我们的企业先动起来,争取通过自身的研究研发和育种能力的建设,也不排除跟国际的结合,通过收购兼并或者联合育种的方式,来解决原种猪‘卡脖子’的问题。集团计划在原有种猪体系的基础上,总共投资30个亿来做猪的育种,在智能化的育种方面下些功夫,培养和引进一批育种的专门人员。用5年左右的努力,最长不会超过10年,我们国家养猪业的育种能力将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准。”

在生猪养殖产业中,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会形成从“供给不足—价格上涨—存栏过剩”到“供给过剩—价格下跌—养户退出—供给不足”的周期性循环,也就是经常说的“猪周期”。为减少“猪周期”波动,刘永好委员建议,今后应在支持家庭小户养猪的同时,对养猪大户实行准入机制。“一方面鼓励农户小户,从金融上、政策上、技术上帮助他们,使得他们建好封闭式养猪场,减少猪瘟带来的影响,扩大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对于10万头以上的大户,能够给一些准入的门槛,得有技术人员,有养殖的历史,有相应的资金,有相应的规划,特别是在环境保护上要做得相对比较好。今后可能持证上岗,持证来发展。”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如何培养更多元、更高级的乡村振兴人才,也是刘永好委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他提出要培养“绿领”新农人。“城市里面有金领、有白领、有蓝领,我就提出新型农民应该叫‘绿领’“绿领一族’。他们可能是种植业能手、养殖业的标兵,有可能是农业技术人员,有可能是家庭农场主、农村电商者、家禽旅游业的参与者。希望国家给到农村去从事农产业的大学毕业生一定的补贴,缩小在农村做现代农业的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我觉得会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