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2月25日消息(四川台记者黄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听说过磁悬浮列车,但磁液悬浮人工心脏您听说过吗?近日,安装国产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的四川患者顺利出院。

  今年30岁的李先生在2019年4月因严重的心力衰竭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进行严格的抗心衰治疗。由于药物抗心衰治疗效果不佳,在日常生活中,李先生轻微活动一下便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患者只能焦急地等待心脏移植。但供体匮乏,加上自身重度肥胖,体重严重超标,没有合适的捐献器官来进行移植,情况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形下,“火箭心”给了他生的希望。2021年1月13日,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安琪教授、王亚波医师团队将“火箭心”成功植入患者体内。之所以称它为“火箭心”,是因为它的研发来源于五十多年中国航天火箭的经验及技术。

  与其他人工心脏不同,“火箭心”设备非常小巧,植入部分仅180g,能直接放入心包内,导线也很细小,数量仅有一根。此外,控制器和电池也都很小,由两根背带组成,像一个马甲一样可以背在病人身上。整套设备大约6斤左右,非常轻便小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该装置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师王亚波介绍:“身上的这套设备分为几个部分,对于患者来说一个是电池,一个是控制器,它还有设备人工心脏,其实叫心室辅助装置,是已经是放在身体里面的。整个放在身体里面的设备是180克,是一个很轻便的设备,放在心包里面是没有感觉的。”

  王亚波医师介绍,此次移植的“火箭心”属于第三代产品,从初期的轴流技术向现代磁悬浮式的转变,在这些演变过程中不但使得人工心脏体积大大缩小,更易于植入,还尽可能地减少了血细胞的接触磨损,使产品更加经久耐用。从上个月13日接受手术,到如今顺利出院,要说这“火箭心”怎么样,患者李先生最具发言权。“现在我基本上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来了,然后就在病区正常活动,这些都没有问题。一般的工作也没有特别大的影响,不会像以前一样坐一下就很累,基本上可以保证至少三四个小时持续的活动。”

  在35岁以上的中国人群中,我国心衰患者保守估计约100万。当心衰进入终末期时,传统内科治疗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心脏移植与机械辅助装置(也就是俗称的人工心脏)成为晚期心力衰竭患者最后的治疗希望。但是,由于潜在捐献者严重匮乏,等待移植患者数量较多,大量终末期心衰患者因无法及时完成心脏移植而死亡,人工心脏成为心脏移植以外治疗心衰最有效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工制造的血泵与心脏并联,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的作用。王亚波介绍:“相当于一个血泵一样,这个泵要运转需要电源,一根电源线从肚子里面穿出来,然后接到这个控制器里面,控制器接电源,通过电源给这个泵来供电。”

  目前,人工心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挽救了大批濒死患者。但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安琪教授介绍,在我国患者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很多患者即使是病情很重了也无法接受植入人工心脏这个技术,有的患者除非感觉明天要失去生命才说要做人工心脏,但这样一个手术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培训等等,才能让手术达到一个预期效果。”

  据了解,李先生此次手术费用大约10多万元,相当于一次较复杂的普通心脏手术费用。而“火箭心”的定价目前尚没有准确价格,研发团队的宗旨是希望研发制造中国人都能用得起的人工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