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月20日消息(记者张秋实 安徽台记者蔡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1月20日,也是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分会发起倡议的“120国家急救日”,1月20日,口头上可以说是“120” ,和急救电话“120”谐音。

  昨天,中国之声报道了一位突然晕倒在石家庄防疫一线的社区干部,两次心脏骤停,被现场医护人员,紧急心肺复苏挽回生命的故事。
  危急时刻医护人员就在身边毕竟是少数。当您遇到身边有人倒下,出现无反应、无呼吸,生命危在旦夕时,你敢救、你会救吗?
  其实,我们普通人掌握急救技能,关键时刻也能救人一命。当然前提是,大家具备相当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不过记者在安徽走访发现,目前公众急救意识还是普遍比较缺乏,急救技能相对不足。专家呼吁,要让急救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在合肥市街头,记者随机采访多位市民发现,大多数人从未参加过急救培训,遇到紧急情况一般不敢上前施救。
  市民李先生说:“我肯定不敢,因为急救还是有专业性的。我肯定会请专业的人员或者采取其他的方式(去处理),因为我自己肯定是不行。”
  市民韩女士说:“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直接打120,赶紧喊人来救,因为毕竟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医疗急救知识。”
  调查显示,由于缺乏急救技能,加上急救器械配备不足,施救者害怕承担法律风险等原因,目前在我国,民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不到5%,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不到1%。
  安徽铜陵市紧急救援中心党支部书记唐雪红坦言,在我国,大多数民众缺乏急救知识和救护技能,在一些突发事故的现场,围观群众往往不知所措,只能无助地拨打120等待救护车的到来,一些伤病者因此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唐雪红介绍,尽管目前安徽铜陵市“120”已经做到1分钟受理派车、救护车1分钟内出车,但是由于城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专业急救人员很难在4-6分钟内赶到现场。因此,需要现场“第一目击者”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给伤患者必要、及时的救护,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意外伤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唐雪红认为,当前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最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提高大众急救意识,增强责任感,让大家有学习急救知识的愿望;第二,要将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救护技能及时传输给大众,这样大家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就有能力进行自救和他救。”
  安徽铜陵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唐永斌介绍,应急救护是中国红十字会核心业务之一,主要通过心肺复苏、创伤救护、防灾避险等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然而,每年接受应急救护培训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小,拥有“急救员证”的市民更是微乎其微。
  “在实施救援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有爱心和意识,我们还要有规范的救人技能,这样才能正确地救人。我们在此也呼吁大家要主动地去了解、学习急救知识。只有懂得了、掌握了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关键时刻才能把意外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点,保护好我们周围的人,保护好我们的朋友,保护好我们的家人。”唐永斌说。
  针对当前急救教育存在的难点问题,安徽铜陵市紧急救援中心党支部书记唐雪红给出了建议:“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建设有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以及公众应急救护培训体验中心,规范化、制度化地对大众开展急救知识和救护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大众媒体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另外,我还建议将急救知识、救护技能纳入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比方说中小学生现在就有健康教育课,把急救知识的培训纳入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是完全可以的。中小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也可以由学校的校医来承担,这样就能使我们中小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成为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