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全国各地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陆续提上了日程。家里拥有正在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学生家长,又到了一年一度“心凉”的日子。

  受秋冬疫情影响,今年不少地区的中小学生将提前放寒假。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家长开始发愁,因为放假意味着“神兽”要出笼了。被延长的假期里,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怎样安排?居家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跟孩子和谐相处不发生矛盾?相信这些都是家长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让不少家长对“管孩子”这件事产生了心理阴影。有调查显示,疫情期间,28.5%的家长认为“管不住孩子”。“管不住”什么呢?51.8%的家长认为自己“指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和作业”,48.9%的家长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孩子学习”。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居家学习的过程变了味,让“宝贝”变成“神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单志艳认为,社会的动态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在增加,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就容易出问题。

  单志艳分析:“首要原因是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问题,深层次原因是社会功利化在教育领域上的反映。本来好好的孩子,为什么在家长的眼里就成为了‘神兽’?因为家庭建设有问题。家庭建设是基础,家长学会自我教育,才能够做好家庭教育,才不会让家庭出现‘神兽’。比较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孩子的人格发展,能够引导孩子,把孩子旺盛的精力引导到合适的地方,这类家庭不会出现‘神兽’。还有一类家庭有更加严重的问题,父母只以分数控制孩子,只让学习,什么都不让做,这是一种功利化教育的极端反映。”

  根据2018年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四年级学生感受到的家长成绩期望人数比例最高的是“班里前三名”,该比例占到了45.9%。

  根据某在线教育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多地幼儿园、中小学寒假时间提前,“寒假课”相关搜索次数达到去年同期的3.8倍;12月以来,中小幼课程的消费同比增长135%。

  对孩子们来说,寒假只是换了一个地方上课,这样的寒假确实不够愉快。但假期的确不能只有学习,那么,是什么导致家长最爱管学习,甚至只管学习?对于家长来说,家庭教育应该管什么?单志艳研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是育人,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慢慢适应社会规则,能够在社会上和他人比较正常地相处,遇到问题也能解决。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情感支持,做事的时候对其给予鼓励,如果做错了,告诉他,没有一个人从来不出错,让他作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面对事情,学着自己去承担、自己去选择、自己去面对。”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界限该如何明晰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全社会研究探讨。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将心比心,给予孩子对等的话语权、足够的尊重是所有父母眼下都需要好好学习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