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12月2日消息(郑州台记者卢静)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河南郑州市民杨予军一家人,用22年诠释着这句话。22年来,这个三口之家总共无偿献血660多次,捐献全血11400毫升,相当于几十个成年人全身的血量。
  为了坚持献血,一家人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规律作息;甚至连业余时间都在做“无偿献血”队伍的志愿者和宣传员。
  “‘献血前可以喝豆浆?’‘献血后可以喝,献之前不能喝’……”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接待大厅,杨予军热情地解答着前来献血人员的各种疑问,他的左臂上还贴着刚刚献血时留下的胶布,一大早他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第284次献血。
  杨予军说:“上次献血是两周前的周三,每隔两周一次,我一大早就来了。我没把它当成了不起的事,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做而已,回过头来看,持续这么多年,这么多次了。”
  对于杨予军来说,开始献血,是因为无偿献血制度的出台。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我国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当时36岁的杨予军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开始献血。杨予军说:“献血法出台之前是有偿献血和无偿献血并行,我内心觉得卖血是不能接受的,后来献血法出来后,是无偿献血,我就来了,不图什么利,主要是为了帮助别人。”
  自那以后的近10年里,每隔半年,杨予军都要献一次全血,每次都是400ml。2007年,杨予军了解到成分血比全血更紧缺后,决定开始改献血小板。最初每28天一次,随着相关规定的修改,两周一次雷打不动的献血小板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22年来的坚持,少不了家人的陪伴。杨予军的妻子杨建霞一直陪着他献血,儿子杨辰10岁时就随着父母来到无偿献血的现场。2006年,年满18岁的杨辰也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杨予军说:“疫情期间出门受限制,一个家庭一天只能一个人出去一次,到了献血的日子,我们家的献血人就出去,献献血然后买点菜回来,疫情期间我们都没间断。”
  厚厚的、许多已经泛黄的献血证,以及无偿献血奉献奖证书都记录着这个家庭的回忆。自1998年至今,杨予军共献血284次,杨建霞共献血240次,杨辰共献血139次。在一家人的眼中,无偿献血是他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杨予军说:“我就是普通老百姓做了件普通的事,唯一可能跟多数人不同的是,我可能坚持的时间长一点,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多帮助别人。” 
  一家人为了把献血这件事情坚持好,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健康自律的生活成了这些年这一家人最大的收获。但是,周围人对无偿献血认识的不足也时常困扰着他们。杨建霞说:“同学聚会时,很多人说献血不好,还问我‘要是不献血,是不是血管会胀’,我说‘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误以为献血容易得病,得病其实是人之常情’。”
  在生活中,他们成了“宣传员”,号召大家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当中。2011年河南省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成立,杨予军便开始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只要他没什么事,都会待在血液中心,成了这里的编外工作人员。9年时间,杨予军累计服务1万多个小时。杨予军说:“坚持就是有意义的事,献了20多年血了,对这项政策比较关注,了解的稍微多一点,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让大家都明白了,可能献血会更坚定一些,时间更长久一些。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事,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我觉得值得去做,而且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