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8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家文物局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流失英国多年的68件中国文物已于近日回国。据了解,这批文物器型较为丰富,品相较好,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回归的背后,更是一段长达25年的跨国追索返还之路。

  2020年10月20日下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938次航班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海关在停机坪查验,予以通关。飞机上搭载的是68件中国文物。而此时,距离它们离开祖国,已过去了至少25年。

  时间还要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1995年2月,英国警方向中国驻英使馆通报,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疑似中国文物,很快,英国警方实施“水烛行动”,截获扣押嫌疑人运抵英国的大量文物。经国家文物局鉴定,确认为走私中国文物。理查德·艾利斯当年是英国警察总署警官,也是“水烛行动”的主要负责人。他说:“这次行动是由警察总署组织的,调查的目标是从埃及和中国盗窃并非法走私到英国市场的文物盗窃行为和走私路线。”

  此后,国务院多部委共同组成工作小组,通过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谈判等多种方式展开追索。迫于中方压力,1998年2月,该案的两名主要嫌疑人签署归还文物协议书,5月,3000多件返还文物运回北京。当人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打击文物走私成果展上看到这批被追回的文物时,距英国警方的“水烛行动”已经有三年了。当年央视《新闻调查》节目采访了几位资深文物专家。

  主持人:您干了50多年的考古工作,3000多件文物从国外一起运回来,您有没有见过?

  专家1:没见过。这是第一次。价值很大。

  专家2:从化石一直到明清时代的一些文物,这3000多件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的时代也比较广。

  这么多文物重回祖国,人们不禁要问,它们到底是如何流出国门,又是如何走私到英国的呢?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是当年的追索亲历者。他说:“大陆的文物经过香港走私到欧洲是一条很重要的渠道。我们亲眼在古董商的商店里看到大量的这种从中国的古代墓葬里发掘出的文物,连土都没有清理,非常痛心。因为我是学考古的,所以我觉得他不但窃取了这些珍贵的文物,而且把珍贵的历史信息全都破坏了。”

  看展览的人或许不知道,其实当年还有一个遗憾,就是该案中一名文物购买人拒绝参与协商谈判,导致涉案文物一直被英国警方扣押,虽然中方始终没有放弃追索,但英方再无音讯,直到12年后的2020年。

  今年1月,伦敦大都会警察局联系中国驻英使馆,告知因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该批涉案文物被界定为无主物,主动提出希望将该批文物归还中国政府。在履行了所有必要的程序后,这批68件文物得以最终回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邓超在新闻发布会上一张一张地向记者们展示这批文物的高清图片,既有釉色鲜亮、反映唐代制陶工艺的唐三彩七星盘,又有数量众多的宋代青白瓷,以及在考古出土中并不多见的成套釉陶乐舞俑。邓超说,目前68件文物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

  “一是时间跨度大,文物的年代从春秋战国一直清代;二是文物产地分布广,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陕西、河北、贵州等地均有所见;三是器型丰富、品相较好、精品较多,其中一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邓超说。

  至此,25年前的案件才终于画上句点。而此时,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国际法律秩序早已发生历史性的改变。“非法流失文物应返还原属国”“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等理念已成为国际共识,包括英国在内的诸多文物市场国加入了“1970年公约”,为各国开展追索返还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68件中国流失文物顺利回归,为我国政府持之以恒25年不间断的走私文物跨国追索行动画上圆满句号,既彰显了我国政府打击文物走私、追索流失文物的坚定意志,也是多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规则改革完善、促进国际法秩序朝有利于文物返还方向发展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