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我国从2007年开始,就启动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工作,前五批名录共有12274部珍贵古籍入选。最近,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有752部珍贵古籍入选。这次入选的古籍是什么时期的?有哪些特点?

  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752部古籍,来自全国各级古籍存藏机构申报的3981部古籍当中,涵盖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载体形态、不同装帧形式的各类珍贵典籍。

  其中,先秦两汉时期简帛23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古籍29部,宋辽夏金元时期古籍91部,明清时期古籍503部;还有不少包括藏文、蒙古文、彝文、满文、东巴文等在内的少数民族古籍。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94部,涵盖于阗文、藏文、蒙古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9种民族文字;其他文字古籍12部,涵盖梵文、拉丁文、德文等多种文字。”

  本批古籍名录的诞生过程,展现了近年古籍普查和征集过程的新发现。以国家图书馆新购的三件早期印刷品为例,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为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是早期印刷品实物的重要例证;南京图书馆新购的北宋本《礼部韵略》,为海内外现存最早的刻本;湖北省图书馆新购的北宋写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经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是纸墨精良、存世稀少,弥足珍贵。

  通过古籍普查,还新发现了一批珍贵古籍。饶权介绍说,比如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就是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普查编目培训班时的新发现。饶权说:“比如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为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普查编目培训班时的新发现,确定为清乾隆初拓本,自嘉庆元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的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可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藏本合璧。”

  此外,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还涌现了一批名家稿抄校本。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范钦的手迹,就出现在了入选古籍范钦辑《建安七子集》的卷首题辞、书眉所注诗文中,让我们有机会领略这位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的手迹风采。饶权说:“名家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递藏有序,具有重要的文献和文物价值。如上海图书馆藏范钦辑《建安七子集》,卷首题辞、小传、目录及书眉所注诗文出处均为天一阁主人范钦手迹。”

  饶权介绍说,少数民族文字和其他文字珍贵古籍,也在本次评选中大放异彩。他说:“藏文《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首次入选的清铜版印本,蒙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的例证;其他文字珍贵古籍中也不乏经典著作的初印本,如国家图书馆藏1867年汉堡版印本《资本论(第一卷)》,为德文初印本,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从2007年开始,我国就启动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工作,加上此次的第六批名录,共收录了国家重点古籍13026部。那么,如何让古籍重焕新生,发挥最大的价值?

  饶权表示,“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是十多年来国家和各地古籍保护中心的原则。经过努力,超过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清宫征集、山西省珍贵古籍等大型的古籍修复项目,更是使得360万叶珍贵古籍重焕新生。饶权介绍:“深化对古籍名录的研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珍贵典籍进行再尝试,我们推出了‘中华优秀文化百部经典’。针对这部经典,我们的原则是‘立足学术,面向大众’。还包括‘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等多种整理出版成果,为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典籍、亲近典籍、领略典籍之美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藏品。”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一级巡视员陈彬斌表示,“十四五”时期,文旅部将继续推进国家古籍保护工程,促进古籍普查成果全面揭示、古籍保护能力全面提升、古籍定级分级保护有效推行,有计划地对破损珍贵古籍进行修复。

  陈彬斌说:“进一步完善古籍保护相关标准和管理规范,切实承担起妥善保存、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中华古籍的责任,确保珍贵古籍实体安全;有计划地对破损珍贵古籍进行修复,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修复水平、保证修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