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9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大家耳熟能详,这部话剧被评称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如今距离《雷雨》问世已有八十余载,曹禺的女儿、著名剧作家万方将这部名剧续写,起名为《雷雨·后》。保利剧院和央华戏剧把两部戏连台演出,作为他们的年度大戏,将在年底推出。

  连台戏《雷雨》《雷雨·后》正在紧张排练中,并且在近期公布了全部主创阵容。总台央广记者独家对话了曹禺的女儿,也是这部戏的文学责编和编剧万方,请她说说在当下,面对年轻观众,该如何续写和演绎经典。

  在万方记忆里,她第一次看《雷雨》这部戏,应该是5岁左右。那时候,她还根本不知道这部戏与她父亲曹禺有什么关系。她只记得,自己被雷声特效吓哭了,愤怒的父亲马上将她带离了剧院。“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当看到第三幕,电闪雷鸣,一个大霹雳打下来,然后把我吓到‘哇’地就哭了。我印象中,我爸爸的动作甚至可以用粗暴来形容,一下子把我夹到胳膊底下,赶快离开剧场跑出去了。我吓得连哭都忘了。我被抱出剧场之后,在明亮的地方,我还在抽泣。我爸并没有说什么,但是那一次给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知道我做错了。我做错什么了呢?我影响了观众。所以那次给我终生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戏比天大’,剧场是神圣的。”万方说。

  《雷雨》诞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在舞台上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时代变迁,观众也在变,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欣赏口味和接受习惯。尤其在当下,伴随年轻人的是随手可得的短视频,是海量的流量网剧、商业大片和网络文学。其实不光是《雷雨》,所有经典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在当下,面对年轻人,演绎经典?

  曾经人艺演出公益场《雷雨》,遭遇台下年轻人笑场,让部分老一辈戏剧工作者有些失望。也有人会问,是《雷雨》老了吗?万方说,她一直相信,衡量一个作品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时间。是时间在给与作品生命。“它80多年了,莎士比亚的戏几百年了。为什么它们是经典,会让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能够产生共鸣?因为写的是人性,人性没有老或者新。经典就是在深挖这些不变的东西。”

  人性的力量,永不过时。每个时代都会赋予经典不同的生命力。但万方也认为,不同时代演绎经典,需要作适当的调整。这个调整,源自于戏剧主创对于当下的思考,并将其融入二度创作中。她认为:“我觉得这个改变是必然会发生的。《雷雨》写的时候是上世纪,距现在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当年的导演、演员,他们生活的环境跟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由不同的人来呈现,改变必然会存在。但我不认为应该为改变而改变。经典的价值所在是,不同年代的二度创作者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要用自己觉得最痛快淋漓的方式,把它展现出来。”

  今年已经67岁的作家万方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她的《有一种毒药》《冬之旅》《新原野》等戏剧作品受到业内广泛好评。万方告诉记者,《雷雨》几十年的演出一直把原来遥相呼应的“序幕”和“尾声”删掉了——年老的周朴园在精神病院探望蘩漪和侍萍,这是发生在“雷雨那一夜”十几年后的事。而正是“序幕”和“尾声”,让她产生了续写《雷雨》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即将上映的《雷雨·后》。

  作为年度大戏,保利剧院和央华戏剧把《雷雨》《雷雨·后》两部戏连台演出,将在年底与观众见面。法国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受邀担任连台戏的导演。如今连台戏《雷雨》《雷雨·后》正在紧张排练中。之所以安排成连台戏的演出形式,央华戏剧总制作人王可然表示:“曹禺先生的《雷雨》,万方老师的《雷雨·后》,本身就有一个必然的联系,是在人性探讨的方向上往前走。所以把这两个戏放在一起演,实际上是对这个作品最好的诠释。两戏连演对观众的心理上有一种很强的暗示,让观众参与到这个戏中、戏和人生、戏和经典的一种仪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