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9日消息(记者周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有报道称,部分地区占耕地却补林地,立着“新增耕地”的石碑,种的却是林业作物油茶。“非粮化”趋势明显,长此以往将影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该如何真正做到避免耕地“非农化”和粮田“非粮化”?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六种严禁的耕地“非农化”行为: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

  何为耕地“非农化”?顾名思义,耕地被占用,用作农业之外的用途。2013年底,我国确定了“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这一条红线也成为了很多人认为的“非农化”底线。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严金明说:“我们在高速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原来的农用地变成了建设用地,实际上是把它‘非农化’了。”

  为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基。如今,除了耕地“非农化”,业界还进一步提出了粮田“非粮化”的要求。

  由于非粮产业更能给农民增收,一些地方政府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耕地“非粮化”日益蔓延。目前,浙江省多地正在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据媒体披露,舟山市有粮食生产功能区3万亩,其中,“非粮化”面积3000余亩,占比10%,个别乡镇达到20%以上;金华市有粮食生产功能区93.89万亩,“非粮化”面积达30多万亩,接近1/3。究其根本,还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陨文聚强调,这样的操作日后将被严惩:“耕地中有一部分是种粮的,有一部分是种经济作物的,原来我们的概念是7成种粮,3成是非粮的。粮田,如果不是种粮食,也有问题。现在看来,这条线也需要划,如果所有的粮田都不种粮食了,而是种了其他高价值的作物,那就有问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耕地水平、国土空间布局都存在不同特点,要想解决耕地过度“非农化”的问题,摸清底数是先决条件。严金明认为:“最主要的是要进行科学研究,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有多少地用来做耕地产粮,有多少地可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还有多少地可以搞建设,这些首先要在各个地方做国土空间规划的时候进行研究,然后加以确定。规划进入审批实施的时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我们要以规划为龙头,然后依此执行。”

  同时,很多专家表示,耕地“非粮化”涉及面广,关系到很多农民群众的脱贫和增收问题,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仔细研究,循序渐进地解决。严金明说:“我们在耕地方面要注意耕地政策的差别化,全国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千差万别,相应的政策还要进行细化。”

  耕地“非粮化”虽是难题,但并非无解。除了摸底严查,细化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管,严格落实之外,还应该让种粮真正得到实惠,得到补偿,这才能真正守得住老百姓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