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9月10日消息(河南台记者新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说起慈善超市,有人可能并不熟悉。慈善超市主要是通过开超市这种形式来拓宽筹集善款渠道,或者解决一些相对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当然,这部分群体在慈善超市买东西也能优惠。还有的超市是收集旧物进行出售,当然也是出于公益慈善目的。

  慈善超市在我们国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02年,沈阳成立了扶贫超市;2003年5月,上海第一家慈善超市开业。

  2013年12月31日,民政部发了一份《关于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意见》,并且在第二年进行了解读。这之后,很多地方都涌现出了慈善超市。

  河南郑州二七区的慈善超市是当地第一家公建民营的慈善超市。这家超市2018年开业,但经营一年多就关闭了。低保户、残疾人持证到店里购物可享受爱心价;普通市民每消费一笔,超市还会拿出2%的销售额作为附捐缴存至慈善部门的账户,用于帮助困难群体。这在当时成为全民慈善的一种尝试。据后来接手经营这家慈善超市的河南世纪盈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仝继红说:“这里的商品比周边超市的商品稍微低几毛钱,好一点的商品会低个块把钱,在这里买东西等于献了一份爱心。”

  但这家超市仅开业一年多,去年9月就关门了。郑州市二七区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徐海金告诉记者,这或许与原先的运营公司投资方撤资有关:按照协议,2019年年底前房租免费。而根据郑州市二七区慈善总会提供的数据,2018年4月至12月,该店有3200多元的附捐额,2019年只有1600多元。用徐海金的话说,这家店经营一年多,缴存的附捐额还不够一个月的房租。“等于经营不下去了,所以他们关停了。我们跟他们属于委托合作的关系,我们作为慈善组织,只能督促他多开展公益活动,进行正常附捐。但是他们经营不下去,我们也没有办法承担。”徐海金说。

  据了解,郑州早期的慈善超市,由慈善总会自营,主要功能就是接受捐赠,作为物资发放点帮助辖区困难群众。随着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郑州慈善超市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郑州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王自兴介绍,目前,郑州市慈善超市发展到40多家,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政府建设、企业运营,慈善超市的营业额按一定比例捐给慈善总会;第二种是慈善总会和现有的连锁超市合作,除了有捐助功能外,政府给辖区困难群众发放的爱心购物卡可在合作超市消费;第三种模式为慈善驿站,是升级版的慈善超市。王自兴说:“慈善驿站不仅具有慈善超市的功能,同时具备了慈善项目的展示、慈善志愿者的招募等功能,相当于打造一个慈善空间。”

  在郑州市二七区建云街就有一家慈善驿站,徐海金说,其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的运营方式,在降低成本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不过目前还在摸索阶段。他介绍:“我们通过线上拼团的模式,在各个辖区内建立分站,运营中心把线上的单子打包好,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分发到辖区内各个合作经营的站点,然后用户直接提货,这样能省去房租、人工成本,从整个运营流程上来说,能降低很多成本。”

  无论是慈善超市,还是慈善驿站,都是委托第三方运营,由企业或公益组织参与共建。王自兴认为,慈善超市本质上属于社会企业,要兼顾商业和公益。“第一,它要可持续;第二,它要有公益的目的。同时,它要符合慈善法的规定,收益要公开。要做到可持续,不能光靠政府‘输血’,既要有经济效益,还要具有社会效益。”

  另据河南当地的媒体报道,除了上述提到的这家慈善超市,郑州市目前有40多家慈善超市,业内人士表示,大多经营效果不理想。

  慈善超市的经营需要情怀,但不能只依靠情怀。上海的慈善超市建得很早,到目前也发展到了一定规模,除了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运作的模式,有些慈善超市是街道房产,这样就节约了房租成本。杭州的“邮善邮乐”慈善超市也采用了“线上慈善超市+线下邮政服务点”模式,既节约成本,又方便消费者使用。那么,慈善超市的经营之路该怎么走?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看来,目前国内慈善超市发展参差不齐,缺少市场化运营经验,成为制约很多慈善超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他说:“一是缺少运营经验,二是跟政府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有的太紧,完全依赖民政局;有的太松,得去找企业。我觉得将来既要依托政府,又要有企业的运营经验。”

  王振耀建议,慈善超市应回归初心,以超市化手段处理、销售捐赠物品作为主营业务,通过市场义卖、社区活动,鼓励更多人捐出二手物品、消费二手物品,把共享闲置物品打造成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