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他们是医生。与病魔较量,同时间赛跑,他们也是战士。近1300万白衣天使守护着这个发展中大国14亿人的健康,不断用专业、汗水甚至生命缔造着奇迹。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中国医生》,向“最美医生”致敬。22日推出:《魏文斌:用光明点亮未来》。

  魏文斌,5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曾获“全国医德楷模”“白求恩奖章”。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用一双巧手,在直径只有约23毫米的眼球上“精雕细琢”,在眼科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在他的倡导下,多家医院共同成立北京市感染性眼病诊疗中心,为肝病、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解除眼部疾患。他还多次奔赴贫困地区进行健康科普,助力培养基层医生,用仁心仁术帮助更多患者留住光明。

  央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魏文斌的诊室门口,总是被患者一层层“包围”,他们大多是眼肿瘤病人。加号,是他总要面对的常态。他特意叮嘱护士:外地来的病人,尽量加;眼肿瘤病人,必须加。这位“一号难求”的顶尖眼科专家,总希望多看几位病人,减少他们的痛苦。他说:“全国各地真正做眼肿瘤的医生很少。你不给他解决,他就还得等你。眼睛到底长的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病人也焦虑,一家人都在北京,消费也很不容易。有一些恶性肿瘤,不早点看、不早点治疗,愈后可能还不太一样,这种病人还是得给他加了。”

  从医三十余年,魏文斌心中满是患者。因为常年固定动作做手术,体检发现,他40多岁时,就有着六七十岁老人的颈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会诊中心原护士长袁晓凤见证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超负荷工作:“从早上一般都到下午三点半,最高记录看104人,常规的时候也有60到80人。喝水喝得都特别少,他觉得上厕所多了也耽误时间。中间有时顶多加杯牛奶。”

  魏文斌的从医生涯中,至少做过3万例眼手术,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在他的诊室,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挂锦旗。但有一面锦旗,一直深深刻在他的心里。那是2017年9月,全国各地204名眼内黑色素瘤患者送给他的。通过手术,他们大多数人保留了眼球,保留了视力。魏文斌点亮了他们最后一丝希望。魏文斌告诉记者:“25年前,所有的眼睛恶性黑色瘤患者都是把眼睛挖掉的。一个眼科医生看到这个是很难过的。我1995年从国外回来开始做保留眼球的治疗,包括设计我们的放疗、手术。现在这种病人不需要摘眼球,可以保眼球,保一定的视力。这是我几十年来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魏文斌在笔记中写道:“每天,面对着我的患者,在暗室中,仔细地搜寻着脱落的视网膜皱襞后掩藏的裂孔;每天,透过镜头那一束光线,在手术室里一点一点地剥离增殖的纤维膜,再将视网膜一点一点地展平……”带给患者光明,哪怕一丝丝的光明,都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魏文斌:一位考古专家,先天的一只眼睛没有(视力),另一只眼睛有微弱的视力,后来视网膜脱离。我给他做了两次手术,最后就有0.03、0.05的视力。”

  记者:0.03能看到什么?

  魏文斌:就是我瞅着这个字,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带着放大镜,可以看书、编书。当他能看一点时,就兴奋得手舞足蹈,话都说不利落了,说,“呀!我能看见了,我还能做编辑,还能干活,还能带徒弟了!”连着说了三个还可以干什么。有一点点视力,有一点点光,哪怕看一点点影子,他就可以自己走路、自己吃饭。

  在同仁医院,有的患者不仅患有眼部疾病,同时也是感染病患者。魏文斌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1996年,他首次接诊一位眼部病变的艾滋病患者,没有恐慌,甚至还有些“兴奋”。因为他发现了艾滋病患者的眼底图片,与普通患者的眼底影像有很大区别。他回忆说:“那时大家对艾滋病都很恐惧,他们有病了要做手术也很难。我都是背着个镜子跑过去会诊,给他看。那时我管了五六十个艾滋病患者,在佑安医院,或在门诊没有人的地方给他们看病。”

  为改变感染病患者眼科疾病求医无门的窘境,2016年,在魏文斌的倡导下,多家医院共同成立了北京市感染性眼病诊疗中心,这为肝病、艾滋病患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为让患者重获光明,魏文斌不断创新。他带领眼科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眼内肿瘤局部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打破了每逢眼恶性肿瘤必摘眼球的传统;他还勇敢地闯进了眼底手术禁区——以微米为计量单位的“黄斑区”,在眼科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比如我们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我们做的玻璃体手术,我们的准分子激光手术,跟国际水平基本平行。我们使用的设备,也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差别是城乡差距比较大,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差距还是比较大。”魏文斌说。

  在魏文斌接受采访的第二天,他和同事们便启程赶往青海和甘肃进行健康扶贫,给部分经过筛查的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为提高基层眼科医生的诊疗能力,魏文斌团队成立了“同仁眼科讲师团”,每年都会赴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进行帮扶。十几年间,培训了近5000名基层眼科医生,让老少边穷地区的患者不用长途跋涉,就能获得光明。

  魏文斌说:“去年,我们去宁夏彭阳,筛了很多眼睛有问题的中小学生。一个13岁的小女孩,她从来不抬头,从不和别人说话,因为眼睛斜视。我们通过一个简单手术,完全改变了孩子的心理状态。第二天我们把眼垫拆了以后,小孩的笑,让人看了就很感动,就觉得投入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关注孩子的视力,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清晨的阳光洒进窗棂,魏文斌的书柜上除了大量的医疗文献外,还摆放着患者们给他画的画像,有素描、有漫画,也有不少儿童的涂鸦。画面里的魏文斌,永远嘴角上扬,温暖的微笑。这是患者眼中的魏文斌,也是一双双重获光明的眼睛里看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