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他们是医生。与病魔较量,同时间赛跑,他们也是战士。近1300万白衣天使守护着这个发展中大国14亿人的健康,不断用专业、汗水甚至生命缔造着奇迹。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中国医生》,向“最美医生”致敬。21日推出:《饶明俐:耄耋之年医者心》。

  饶明俐,88岁,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从医60多年,她一生致力于中国脑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诊治患者约30万人次,曾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30部。其中包括主编我国第一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及被誉为“在该领域中权威性著作”的《脑血管疾病》等。

  央广网长春8月21日消息(记者于中涛 冯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病房内,已经耄耋之年的神经内科教授饶明俐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却仍旧每周三都会和患者这样面对面交流,围绕“疑难杂症”和医护人员会诊。她说,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而每当看到患者得到满意的诊断后离开诊室,她就能高兴一整天。饶明俐表示:“如果你把这病人的事给他搞明白了,你给他解决问题了,你非常高兴。”

  作为我国神经内科泰斗级的人物,她为人低调和蔼。2016年6月,她参加“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一张像学生一样席地坐在楼梯台阶上的照片让这位老人不小心成了“网络红人”,更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楼梯教授”。饶明俐说:“我一进去看那个人都坐得满满的,我想别耽误大伙,我进去人家都认识我,惹得大家不安宁,我就跑到门口台阶上坐下,听听就得了。人家把我照下来,我根本不知道。后来就传到上面,主席台正好是神经外科的教授在那主持会,就跟我一讲,还把我给欢迎到前面去做(讲话)去了。”

  回忆起这一段,饶明俐笑了,那笑容温暖而明媚。

  1932年,饶明俐出生在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饶钦止是我国著名的藻类学家。1950年,她参加高考,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回忆起从医的初衷,除了心中悬壶济世的人生理想外,饶明俐内心深处还有一份对于已故妹妹的怀念。饶明俐说:“那个时候我妹妹突然得了结核性脑膜炎。那时候,结核就没法治。结果后来真去世了,我就特别难受,我妈也说我们家以后有个人学医就好了。”

  大学毕业后,一次抢救经历至今让饶明俐记忆犹新,一个16岁的孩子,同样是因为结核性脑膜炎被夺去生命。她一边给病人做人工呼吸一边哭,后来才发现那个孩子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了。饶明俐说:“她妈在那哭,我就跟着她哭。完了我就给她做人工呼吸,大概做了一个多小时快两小时了,主任来了一看,说饶明俐别做了,活不过来了。”

  饶明俐对待病人好,是出了名的。她总是尽可能地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饶明俐说,这正是从她的恩师、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家刘多三教授身上承袭而来的传统。饶明俐说:“在我的病房里,病人去世了,我心里过不去,哪怕我救不过来,不见得比你们抢救得好,但是我一定得看看在我病房里的病人。所以那么刮大风下大雪,他还非得晚上来看,对病人这种态度,对我们年轻医生影响挺大。”

  多年来,饶明俐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完成了专著30部。其中《脑血管疾病》《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神经病学》等,都是业内晚辈们必读的经典。

  从医六十载,桃李满天下。由她担任主任的国家神经内科师资培训中心是原卫生部最早建立的培训中心,现已培养了1000多名学员,其中很多人都已经是国内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刘亢丁告诉记者:“每次讲完她不问你们听没听懂,都是说我讲没讲明白,实际那时候我们基础差,真是听不明白。又叫老师又叫校长,我是她学生,有时候我就上家里去,赶上饭点还在校长家吃饭,校长的菜烧得特别好吃。”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饶明俐并没有因此中断工作,而是通过建立微信群救治医院患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崔俐说:“虽然校长在家,但是她每天在他们群里头。他们王主任跟我说是校长其实一天都没休息,都给他们在指导,比方说哪个他们有介入的,哪个有血管狭窄,哪个需要做手术都是校长定,说她一天都没休息。”

  饶明俐教授在2015年曾荣获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终身成就奖”,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治病救人是她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为此她甘愿付出一生,无怨无悔;人们授予她名医的称号,是全面肯定她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和无私的人品。

  接受采访前谦虚的饶明俐总说自己没有太多故事可讲。可后来我才得知,为了准备这次采访学生们还特意为她化了妆。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她戏称自己是一位“80后”,眼看就要奔“90”了,会越活越年轻。饶明俐的那句话:“老师怎么教她的,她也要继续教自己的学生”,平实却让我深深感动,感动于她淡然的赤子之心,和她对医者精神执着的坚守与传承。饶明俐说:“现在医学发展确实很快,你要想把你的专业搞好,必须得有比较广阔的知识,这个知识像什么?我老说像个金字塔,我跟学生老是这么讲,你的基础大,你这个尖就高。所以我就觉得要多念书,什么时候都得学习,总有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