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记者谭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研学,对于很多家长并不陌生。这几年,每到暑假就有大批学生在各地高校、博物馆集结,成群结队进入校园,占据展厅,他们就是学校和博物馆里的研学大军。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后,研学游日渐升温。

  但是,在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的组织下,有些博物馆研学旅行却变了味,这也让很多博物馆愤怒不已。8月6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就发表声明将这种愤怒发泄了出来。声明说,大量企业在馆内办有偿研学等活动,许多活动团体在馆期间并未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极大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那么,博物馆研学旅行如何规范?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集纳地,博物馆研学热反映了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这本应对孩子成长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一些机构打着研学旗号,推出高价课程,让博物馆失去了公益属性,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周群华说,一些盈利性研学活动已经背离了博物馆研学初衷。“他们利用社会的一些营销平台、网络平台,进行大量收费性的教育活动,比如有偿讲解、有偿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实际上没有经过馆方允许,他们的内容程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对文物的阐释,对整个内容方向的引导,我们觉得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他说。

  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自从学生暑假到来后,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和杭州馆迎来了不少游客,其中不乏一些研学团队或者旅游团队带来的学生团。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长兰国英说,有的研学机构私自带团到博物馆进行研学讲解,学习内容没有经过博物馆校对审核,出现偏差甚至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博物馆的秩序。

  游客杨敏之前碰到过不少在博物馆里参馆的研学团队,团队自带讲师,声音高过博物馆讲解员。“挺影响我个人还有其他游客的感受。他们是收费的,但是我们自己去免费,是不是公共资源不应该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呢?”

  去博物馆接受熏陶,这本应对孩子成长发挥积极作用,但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乱象,让文化之旅的意义大打折扣。一些家长反映,一些价值数千元的研学课程都是走马观花。“到那里拍张照片打个卡就完了,其实孩子根本没有学到什么,家长还得要‘累死’。”

  舟山某旅行社研学部负责人施倩丽告诉记者,组织团队去博物馆研学成本并不高,动辄千元的研学之旅价格虚高。施倩丽说:“一般博物馆都是免费的,但我们有活动策划,比如研学手册、带队老师的补贴、执行方案,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钱我们是包含进去的。价格透明化,他们自己也可以查的,这个景点收不收费。”

  舟山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钟燕华告诉记者,舟山市博物馆是浙江省级研学基地,馆内展陈、团队讲解、智能导览等常规教育服务均为免费。“我们对研学这一块有专门的制度,外来团队把人数等信息告诉我们,我们安排时间节点和课程内容,他们再进馆研学,这些我们从来都是免费的。”她说。

  博物馆研学旅行如何规范?天津博物馆宣教部李玫主任告诉记者,博物馆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解决研学乱象宜疏不宜堵:“我们不想来堵这个事,因为堵是堵不住的,没有理由不让他进。我们把他组织起来,定期培训,因为他的老师来讲,未必讲都是对的,你得保证你传达给孩子们,或者你听我的东西是正确的,你得保证其他观众的参观秩序。我们要把他的场次安排开,你要提前预约,报备好,我们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