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9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这属于上世纪的衣物消费文化。而现在,经常出现在朋友圈里的感叹是,“衣橱中永远缺一件衣服”。

  生产量显著提升,废弃量也随之增长。有报道称,目前,全球每年大约产生9200万吨的纺织品废料,相当于每一秒都有满满一垃圾车的衣服被扔进垃圾填埋场。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量将达到每年1.34亿吨。我国同样是纺织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年透露的数据来看,我国每年纤维加工总量达5000多万吨,其中化学纤维占比达约84%;全部废旧化纤纺织品社会储量近4亿吨,资源回收利用率小于10%。

  不但大量废弃衣物成为固体废物,其行业生产本身的环保代价同样不菲。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时装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量的10%,仅纺织品生产估计每年就向大气释放12亿吨温室气体。由于使用水进行清洁,或者采用染色等工艺,时尚业还要为全球20%的废水负责。尤其是近些年,快时尚的流行更让人感觉,衣物可以随买、随穿、随扔。虽然这些品牌不少都打出环保牌,称自己在产品成分上易于回收,但也被不少人诟病,只是“洗白”的说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纺织品回收难的挑战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回收肯定是为了再利用,把它变为一种资源,而不是垃圾。回收的旧衣物要资源化、回到生产领域,也就是再生产、再消费和再利用这样一个体系。但现在在回收方面,回收的渠道不够健全。可回收的量很大,每家每户都有闲置的衣物,如果公司化回收,面对的是自然人,体制上存在不对称的问题。老百姓对于旧衣物,扔,不舍得;送,捐赠渠道也不多。一些有责任心的企事业单位会设置一些回收箱,但只回收不行,还得往下走,分拣、运输、仓储,这些都是很具体的问题,整个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另外,现在二手市场关于旧衣物的交易没有法律上的许可。因为‘废’和旧‘是’两个概念,‘废’是在生产过程当中的一些工业下脚料,没有经历过消费,所以其卫生方面没问题。但已经进入消费环境,被消费的这些衣物就存在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即便一些再加工企业将其当作粗料进行加工,用在一些附加值比较低的地毯、墩布上,但这种再加工所创造的附加值比较低,仍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甚至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该负责人说。

  在网上,回收旧衣物的广告随处可见,但其实其背后的操作并不合法。记者拨打了一位衣物回收网贴中的联系人李先生。他介绍,他们回收衣物后,并无相关处理直接进行网络二次销售。

  记者:这里可以回收旧衣物是吗?

  李先生:对。

  记者:是什么样的衣服,怎么收?

  李先生:我们收二手的,收完以后在网上卖。只要衣服品质高一些、很新就行。一般发个图片,大概出个价,一般都是几百件一次性被拉走。

  记者:回收前不需要洗,是吗?

  李先生:我们收的二手衣物,其实都是没穿过或者穿过一两次的。买回去后消费者自己也会洗,肯定不会直接穿。

  按照今年发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对部分行业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产品废弃回收渠道,减少部分固体废物造成的污染。纺织品并未涵盖其中。但一些快消品品牌已经开始尝试建立回收体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是衣物在无害化处理上较为完善,一些企业已经在开始尝试加大再生纤维使用比例,或者建立回收体系,从而倒逼市场进行选择。他说:“有些品牌商家确实会在自己的专卖店设置一些回收旧衣物的回收箱,以体现他们的社会责任。这些积极的变化是好事,但关键是要把整个回收、分解、再加工、再利用以及销售渠道的完整链条建设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形成内循环。而这一定要从终端进行倒逼,让终端特别是销售服装品牌的一些企业在再生原料的比例方面对供应商提出要求,这种倒逼往往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