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记者任梦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实施了两个月,就在垃圾分类大力推广的时候,遇到了6月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北京市丰台区下辖的多个街道升级为中高风险地区,社区防控更加严格。垃圾分类叠加疫情,既要保证安全,还得见到效果,该怎么操作?

  在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政怡家园小区,负责垃圾分类的协管员小张在检查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按照规定分类。小张介绍,为了让小区居民放心,所有垃圾协管员都做了核酸检测。这段时间,大家居家时间变多,厨余垃圾量也随之上涨。这个时候,更要坚持帮助居民做好分类。小张说:“我们会先给居民介绍如何垃圾分类,如果确实有个别居民不是那么配合的,我们就亲自帮他弄好。”

  小区居民告诉记者,5月1日以后,垃圾桶站的数量不增反减,留在小区里的垃圾桶都做了“精心准备”,所有把手上都连接了滑轮,居民直接下拉滑轮上的把手,就能打开垃圾桶的桶盖。

  北京华京源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负责政怡家园的垃圾回收,公司副总经理白皇维介绍,给垃圾桶把手装“滑轮”,这是他们总结的一个小窍门。他说:“垃圾桶站虽然减少,但桶站的数量足够覆盖小区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不需要像有的小区,每个单元前面都一个桶站,会产生引导人员的成本,这是一个硬伤。比较好的方式是小区把桶站集中起来以后,便于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另一方面,也便于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垃圾桶上如果没装滑轮,比较脏,居民可能就扔地上了,装了滑轮,居民更愿意参与垃圾分类。”

  政怡家园社区的工作人员马禹介绍,从《条例》开始实施,他们一直在用各种方法推广垃圾分类,但最近的推广活动因为疫情推迟。马禹说:“垃圾分类自5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越来越往好的方向走,虽然不可能一两天就让大家做好垃圾分类,但每个礼拜我们都开展活动,大部分居民通过各种宣传普及,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变。”

  北京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怎样既保证垃圾分类有效推进,又保证卫生消杀以及防护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

  华京源回收公司垃圾分类事业部街道主管尹涛介绍,6月份北京出现疫情后,他们此前设计的垃圾回收时间、回收方式,都有所改变。“工作时间上,之前是上午是4个小时,下午是4个小时,现在疫情期间,我们首先把时间减量,减成早晚高峰,专人来盯守;在消杀上,跟物业协商后,每天定时对桶站、垃圾桶把手等进行消杀,这是之前没有的。大部分居民是早上上班或晚上散步时投放垃圾,这些时间段,我们暂时减少了人员的流动性,尽量降低风险。”他说。

  除了厨余垃圾回收时间的改变,白皇维介绍,原本的创新举措“公众号上门收取可回收垃圾”也被迫叫停,但另外一家企业的“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屋”还在小区内运转。

  6月份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政怡家园的居民会拿可回收垃圾兑换积分,用积分兑换奖品,这段时间,这项活动暂停后,小区居民可以在“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屋”直接把可回收垃圾换成现金。各种活动下来,马禹和白皇维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感觉社区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马禹:之前楼道里堆积的杂物不见了。

  白皇维:通过这段时间的值守,发现居民的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原因而降低,反而是不断增高的。

  华京源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世珍介绍,公司还负责丰台区一些中高风险社区的垃圾清运业务,为了保障员工和社区居民的健康,他们在全员核酸检测的同时,还加大了消杀和防护的力度。

  胡世珍说:“现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定时去消毒,早上7:00到9:00,安排一个专职人员把所有的垃圾桶和投放的垃圾进行喷洒消毒,并把消毒的记录及时上传。工作人员全程都要求戴口罩,戴帽子和手套,同时也给他们准备了免洗消毒液。工作回来以后,所有的车辆进车间以前,也需要进行消毒。”

  胡世珍表示,疫情影响下,一些地区的垃圾桶“满冒”现象或多或少都会发生,高风险地区的部分生活垃圾,特别是可回收垃圾大多需要二次分拣,公司也在积极探索用新的回收方式来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他说:“我们的回收方式和模式也在进行调整,准备在社区推广‘无人值守的投放屋’,居民把可回收垃圾投到这个屋子里,我们会通过居民的扫码,绑定一些相关信息,然后把垃圾回收后给其称重,按照市场行情的价格来回收,这个钱会及时打到居民的账上,用这种方式,能有效解决疫情期间不能上门回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