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昨天(20日)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国连续第7年向全世界公布未来十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的预测和展望。那么,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如何?还有哪些主要农产品依赖进口?面临哪些风险?如何化解?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有14亿人要吃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报告认为,尽管我国今年一季度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粮食生产能力今年依然稳定增长。报告分析,预计2020年主要粮食品种供给充裕,生产量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我国主粮保供能力仍将大幅提升。他说:“稻谷产量保持稳定,受益于单产持续提升,未来十年稻谷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年均增长0.6%。小麦产量小幅增长,(播种)面积稳中略降,由于单产水平提升,(预计到2029年)总产量年均增长0.1%。小麦消费持续增长,专用小麦存在产需缺口。”

  报告认为,未来十年,我国主粮供给是安全的,粮食部分进口主要是调剂市场的品种需求。

  大豆是食用油和饲料原料的主要来源。报告预计,今年我国大豆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未来十年,受国内市场需求拉动,大豆依靠大量进口为主的格局基本不变。唐珂介绍:“大豆消费继续稳定增长,进口为主格局不变。在大豆振兴计划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大豆播种面积有望继续扩大,预计2029年产量将达到2220万吨。大豆总消费量年均增长1.4%。展望期间,大豆进口量仍将维持高位,且进口来源呈多元化趋势。”

  此外,报告认为,未来十年,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棉花贸易仍保持进口格局,但进口规模呈下降趋势;食糖消费年均增长0.9%,受产需缺口扩大影响,进口规模将呈扩大趋势;水果贸易逆差持续存在。

  去年,我国大面积遭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导致全国生猪产能下降,猪肉价格高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今年非洲猪瘟与新冠肺炎双疫情叠加,增加了肉类生产供给的压力。他表示:“今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强度和去年相比有了明显下降。但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在每一个省份都发生过,所以形成了一定的污染面。随着生猪生产的加快恢复,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养殖户增养补栏,仔猪、种猪的调运日趋频繁,疫情的风险明显增加,防控工作丝毫不能大意。”

  报告分析,从今年开始,国内猪肉供求关系将由偏紧趋向基本平衡。到2022年之后,我国生猪产能呈稳定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猪肉产量达到5972万吨。未来十年,随着我国猪肉产量增长,进口需求将不断回落,预计到2029年,猪肉进口将降到120万吨左右。

  唐珂指出,总体来看,未来十年,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将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将稳步提升,中国继续保持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地位。他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数量预计将继续下降,耕地资源总量将保持基本稳定,水资源约束会继续趋紧,但农业科技创新将推动生产效率提升,政策创新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将明显增加。农业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主粮自给,大豆、棉花、食糖等仍然要依赖进口。针对我国农产品未来十年的形势,于康震表示,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他指出:“一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持续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保障粮食总量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优质粮油生产加工、稳定发展肉蛋奶、果蔬茶和水产品生产,不断丰富城乡居民农副产品和菜篮子的供应。”

  与此同时,于康震强调,继续发挥中央和地方储备调节作用,加强市场预期引导,促进市场平稳运行。他表示:“特别是在粮食应急保障方面,做到‘四个有’,即保障体系有支撑、市场波动有监测、应对变化有预案、保供稳市有责任。另一方面,坚持适度进口、有进有出,不断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将持续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稳定大豆等重要农产品进口,促进水产品、果菜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当前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加强市场信息交流共享,维持全球主要粮食供应和价值链正常运转。”

  在当前国内外农业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全面掌握信息,准确研判形势,及时做出科学决策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将紧盯国际国内市场动态,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密切跟踪粮、棉、油、糖和猪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品种的生产、贸易和价格变化,全面提升数据获取、分析和服务决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