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高人民法院今天(19日)上午发布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2016年至2018年《网络犯罪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同时发布10起典型案例,提示此类犯罪引发的次生灾害后果情形日益突出,利用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实施的诈骗越来越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不断地变种过程中呈现出哪些新特征?为什么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仅谋财,而且害命”?为什么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被称为网络犯罪的“百罪之源”?

央广网发 最高法供图

  《网络犯罪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主要对2016年至2018年全国法院审理的网络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网络犯罪呈现出哪些特点?最高法信息中心副主任孙福辉介绍:“2016年至2018年网络犯罪案件全国已审结4.8万余件,案件数量及在全部刑事案件总量中的占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同比增幅为50.91%,大部分案件分布于东南沿海;福建、浙江、山西等十地利用网络手段实施犯罪的案件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孙福辉进一步介绍:“犯罪案件中,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被告人最多,占比达到37.21%;网络犯罪案件被告人量刑多为有期徒刑,其中约六分之一被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为什么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仅谋财,而且害命”?司法大数据显示,30%以上的网络犯罪案件涉及诈骗罪,最高法刑三庭副庭长罗国良介绍,此类犯罪引发的次生危害后果日渐突出。有的企业被骗走巨额资金,导致停工破产;有的群众被骗走“养老钱”“救命钱”,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尤其是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几起在校学生被骗而导致猝死或自杀的案件,社会影响尤其恶劣。

  “如此次发布的被告人陈文辉等诈骗案和被告人陈明慧等诈骗案,犯罪分子实施诈骗造成了被害人徐玉玉、蔡淑妍死亡或者自杀的严重后果,可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仅谋财,而且害命’,社会危害性极大。人民法院对两案的主犯陈文辉、陈明慧均依法顶格判处无期徒刑,充分体现了对此类犯罪依法从严惩处的精神。”罗国良举例说。

  为什么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被称为网络犯罪的“百罪之源”?司法大数据反映出,19.16%的网络诈骗案件具有精准诈骗的特征,也就是不法分子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极大地提高了诈骗得逞的可能性。罗国良表示:“如此次发布的被告人杜天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该案是被告人陈文辉等诈骗案的上游关联案件,正是由于杜天禹非法入侵山东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网站,非法获取当年考生个人信息,其中就包含被害人徐玉玉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情况,这些个人信息向陈文辉出售后,陈文辉冒充财政局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为名拨打电话,才导致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后深信不疑,酿成悲剧。”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还呈现出哪些新特征?据公安部门统计,各种诈骗类型大概可分为48类共计300余种。不法分子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快,更加隐蔽、更具迷惑性,微信里请求添加朋友的所谓“美女”“老同学”,邀请你加入的“炒期货群”“民族资产解冻善款发放群”都是骗子“钓鱼”的方式。孙福辉说:“2018年,微信超过QQ成为网络诈骗犯罪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犯罪工具,超半数网络诈骗案件中均有涉及应用微信实施诈骗的犯罪情节。”

  罗国良举例说:“如此次发布的被告人杨学巍诈骗案,此类案件多发于深夜的酒店、宾馆,不法分子伪装成女性暗示可进行性交易等‘特殊服务’,再以收取嫖资、开房费、租车费等为由实施诈骗。此类案件虽然涉案金额不大,但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由此催生了一系列灰色产业,比如与微信相关的,但微信本身不具备甚至明确禁止的功能软件的开发,而这些功能大都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当前,又出现了哪些新的诈骗方式?罗国良分析:“比如‘杀猪盘’诈骗,往往是以婚恋交友为幌子把这些人诱骗到早已设计好的境外博彩网站进行赌博,或者是境外的网络平台进行投资。还有各种‘低息免押连环套’,往往抓住借款人急于用钱的心理,要放款的话一定是先收各种手续费再放款,这样层层道道的手续费进行轮番轰炸,结果往往导致本来是一个小额贷款,最后付出了高额的代价。”

  最高法新闻发言人李广宇概括说:“其实,这些手段花样翻新,但就是利用人们两个字,一个是‘贪’,贪小便宜,一个是‘急’,可能有急用钱的情况,顾不上询问。”

  如何防范上当受骗?罗国良提示:“身份证这些个人信息不要存手机里,不要给陌生人提供信息;不要向陌生账号汇款;不要连接陌生的WiFi;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轻信各种网络交友,最重要的是不能有贪小便宜、妄想一夜暴富的想法,‘天上掉馅饼,必定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