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车丽 吉林台记者孙修涵)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当前,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其中,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4000万,完全失能的老人已达1200万,“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成为刚需。自2016年起,青岛等15个城市已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表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参保人数达8854万,我国探索使用失能评估标准作为待遇享受准入标准。下一步,长期护理保险将如何发展,惠及更多患者?

  在长春市亲亲园养老护理康复中心,徐奶奶生活不能自理,她不仅享受到吃饭、用药、洗澡、自理能力训练等专业照料,更有长期护理保险让她不再为费用担忧。徐奶奶说:“ 我打算最后就留在这,这就是我的家。在这待着很充实、很好,生活上都照顾的很好,饮食我们有营养师营养配餐。”

  自9月1日起,吉林省在29家定点服务机构启动实施省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像徐奶奶这样的参加省直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可以同步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发生的护理费用不设起付线,对符合规定的费用实行限额管理。徐奶奶家人说,一级重度失能老人每月保险最高支付金额约为3000元左右。徐奶奶家人表示:“考虑到奶奶这个身体状况,我们就将奶奶送到了亲亲园。现在省直保险这下来了,我也希望通过这个保险给我减轻非常大的压力。”

  自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在15个城市开始试点。从目前试点城市参保人群结构看,职工占比70%,城乡居民占比30%,部分城市已实现职工居民全覆盖。吉林省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处长李鸿坤表示,省直参保人员可向定点服务机构提出拟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申请,由定点服务机构受理、办理登记并进行失能等级评估认定,符合条件即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李鸿坤介绍:“重点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基本生活相关的医疗护理所需的费用。全省各市州已经有一半的统筹地区启动实施了这项制度。我们也在强力推进这项制度的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全省长护险制度的全覆盖。”

  国家医保局表示,截至2019年6月底,青岛等15个试点城市和吉林、山东2个重点联系省的参保人数达8854万人,享受待遇人数42.6万,年人均基金支付9200多元。实践中,对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费用,长期护理保险支付水平总体控制在70%左右,个人负担30%左右。

  作为国内率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城市青岛,2017年青岛将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2018年实施了整合式新型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青岛市医保事业中心主任马青表示,目前制度覆盖860万城乡参保人,过去“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的困局得到有效缓解。马青说:“在有限的资金下,我们重点保障重度失能失智的(老人),对于中度和轻度失能失智的,目前还不在我们保障范围内。青岛在做今年重点工作,延缓失能失智方案,把中度轻度的失能失智人员通过培训、宣传这种渠道尽量延缓从中轻度往重度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标准化,护理保险标准化,包括服务标准化、监管标准化,争取明年拿出一个方案。”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筹资和保障需求等因素,探索适宜的参保方式和合理的保障人群。在待遇水平方面,基金主要用于购买护理服务,考虑与医保待遇大体相当,将失能人员从医疗机构引导至低成本护理机构,待遇总水平控制在70%左右。探索制定差别化支付政策,鼓励参保人利用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在失能评估标准方面,各地依据地方实际,探索使用失能评估标准作为待遇享受准入标准。将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标准、长期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体系,作为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付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