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9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是医疗管理的永恒主题,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9日)发布《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我国医疗服务量、服务效率、质量水平和技术能力实现“4提升”。对于这些表述,权威专家如何解读?特别是与患者息息相关的一些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癌症肿瘤等在诊疗方面实现哪些突破,如何更好地护佑百姓健康?

  《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我国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质量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其中,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已经实现了5年连续下降。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

  在患者所经历的病痛中,对心脑血管、癌症肿瘤等疾病尤其关注。2018年最新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392.9万,发病率为285.8/10万;死亡人数233.8万人,死亡率为170.1/10万。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赫捷表示,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

  赫捷介绍:“在手术治疗方面,随着胸腹腔镜等微创外科技术的普及应用,显著减少创伤、提高疗效、加速康复。调查显示,我国开展食管外科微创技术的医院比例远超欧美国家。”

  对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其主要高危因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患病人数约3亿人,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我国采用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标准化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目前培训覆盖31个省份。2018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得到显著提升,其中控制率增加了2-3倍。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副主任郑哲表示,我国心血管病诊疗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院内死亡率为1.7%,2018年下降至0.9%,6年下降了47%。其中,冠心病治疗的主要外科手术——冠脉搭桥手术从2004年至2017年,在年手术量保持5-10%的增幅的同时,住院天数缩短2天,我国目前的水平与美国已经持平。”

  脑血管疾病由于近年来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疾病之一。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主任王拥军表示,我国开展了提升医院脑血管病综合诊疗能力的卒中中心建设工程,开启了脑血管病诊治从经验治疗向疾病管理发展的新时代,使我国脑血管病医疗服务质量综合指标从63%上升到83%、脑血管病患者1年复发从17%降至7%,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虽然我国医疗服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将继续深化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聚焦儿科、产科、精神、麻醉、病理等学科,加大建设力度。针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医疗机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