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对短缺药保供和部分药品涨价过快现象答记者问

2019-08-22 17: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记者丁飞 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研究确定加强常用药保障和稳定价格的措施,确保群众用药需求和减轻负担。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短缺药保供和部分药品涨价过快等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今天(22日)上午的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基本药物、急(抢)救药等常用药保供稳价,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重大民生关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透露,目前,随着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我国药品短缺矛盾有所缓解:“大范围、长期性短缺情况较少,主要为暂时性、局部性短缺。今年,各地建议国家应对处置的品种10余种,每个品种限定在个别省份,不具备普遍性。”

  对于近期颇受关注的一些药品价格涨幅惊人的现象,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说,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70%的常用药价格降低或持平,抗癌药等高价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8%。30%左右常用药的价格有所上涨,个别品种涨幅较大。在调查的3200多种常用药品中,约有200多种涨幅较大,主要集中在部分短缺药、急(抢)救药和少数非处方药等。陈金甫介绍:“这200多个品种有几个特点,基本是在药店销售的药、非处方药,属于日均治疗费用比较低的药,大多日均治疗费用在3块钱以内。根据我国的用药特点,大量用药需求主要在临床、在医院,这些属于稳中有降的品种,而涨价的主要在药店、在非处方药。对不合理涨价,要采取综合性的、坚决的手段予以打击。对于整个药品供应和价格的态势,我们有充分信心。”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部分药品的涨价?陈金甫认为:“一是市场调节的机制还不充分。涨价药品多数具有市场容量小、竞争不充分的特点,往往临床必需、缺少替代,容易出现‘以缺逼涨’的态势。二是上游原料药垄断导致涨价。一些药品或者是原料药生产环节高度集中,原料药分销的渠道容易被控制,通过垄断控销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三是有客观的成本因素。”

  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透露,下一步将继续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包括完善药品短缺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用药模式,提高政府办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等。“对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合理定价、直接挂网采购。对替代性差、市场供应不稳定的短缺药品,采取集中采购等方式保供。研究加大急需药品进口政策措施,严肃查处原料药垄断、操控市场等违法违规问题。”

编辑: 戚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