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治理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等乱象 哪些品类是治理重点?

2019-08-04 16:2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都是日常常见的高值医用耗材。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值医用耗材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价格虚高、过度使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治理高值医用耗材乱象,要求降低虚高价格、严防滥用。哪些高值医用耗材是治理重点,如何推动高值医疗器材的国产化,全面降低百姓负担?

  高值医用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群众费用负担重的医用耗材。心脏支架,是公众最为熟悉的高值医用耗材之一,河南郑州的冯女士此前突发心脏疾病,先后植入四个支架救了命,却也让她心存疑虑。

  冯女士说:“感觉胸闷赶紧去医院,正在排队就晕倒了。推到手术室就下支架,下两个。24小时之后,又通知家属说需要再下两个。前后可能就是十天左右出院,总共花了有六七万。”

  为治理医用耗材加成,河南省明确要求,医疗机构每月要对使用量排名前十的高值医用耗材,以及使用金额排名前十的医务人员进行公示。销量两次进入前十的高值耗材,有可能会被停用,医生也将被上报到医疗纠风办,在绩效考核中受到影响。河南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董姓医生告诉记者:“现在放支架医用原则是不超过三个,如果超过三个要建议首选搭桥,这要取决于病人意愿。不是说支架越多,技术难度越大,放支架有一定的标准。”

  国办印发的《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要求,今年年底前,全部公立医疗机构要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将单价和资源消耗占比相对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完成第一批重点治理清单。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表示,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降低虚高价格。实行医保准入和动态调整,逐步实施准入价格谈判,建立企业报告制度。完善分类集中采购办法,公立医疗机构在采购平台上须公开交易,探索开展集中或者联合带量采购,取消耗材加成,实施零差率。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引导医疗机构主动降低采购价格。

  现行的医用耗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小、散、乱”的问题比较突出,且名称不规范,编码不统一,数据也难以比对。安徽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郑金书提到:“现在我们作为医院管理者头疼的是,很多高值医用耗材可能是同样一个作用,但它可以采用不同的名称,所以价格没有比较性,可能这个耗材在安徽省是这个名称,在河南省又是那个名称。”

  事实上,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编码体系,增加了招标采购、医保支付、价格监测、基金监管等工作的难度。李滔表示,统一医用耗材分类和编码对促进医保精细化管理,特别是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李滔表示说:“下一步考虑,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单独收费医用耗材均应积极参与到产品信息维护,凡是产品信息不按照统一的分类和编码进入医保系统的,以后就不能在全国各省和国家平台上进行招采,也不能进行医保的支付。”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目前正研究选出一些临床应用量多、价格高、占用资源多的品类,作为这次专项整治的治理重点。国家卫生健康委还牵头成立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今年把高值医用耗材的专项整治纳入到了纠风的重点工作范围,加大不合理应用行为的治理。

  焦雅辉介绍:“我们已在全国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质控体系,从国家到省、市,通过质控对每一项重点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行为加强规范性的监控,包括使用到高值医用耗材的心血管介入、骨科,这都是应用高值耗材比较多的领域,我们加大质控力度。”

  同样是心脏支架,进口产品的价格可以达到国产的数倍;国产化无疑是提高高值耗材可及性、降低百姓负担的重要举措。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药品稽查专员江德元表示,2014年起,国家药监局制定并实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222个产品申请,65个产品上市,其中,国产化的产品是64个,包括了高值医用耗材,如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等。

  “特别是在临床上有相当一大批中高端的医疗器械实现了国产化,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而且从临床的产品质量来看,也普遍受到了患者认可,价格比进口产品有相对优势。比如经导管介入的瓣膜、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骨科植入物,基本替代了进口产品,临床效果非常好。”江德元说。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