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闭幕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改变?

2019-05-18 17:5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8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今天(18日)在北京闭幕。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给教育提供了多种样态的尝试:西部地区的学生可以跟北京的学生共上一堂课,听力障碍学生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听”好每一堂课,“互联网+教育”让教育启蒙变得优质又普惠。

  但人工智能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如何缩减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在清华大学有一个特别的“雨课堂”,一块光感应黑板就能够把老师板书的一笔一画实时投影到教室的大屏幕上,并和PPT、老师讲课语音,同步推送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回看,开展个性化复习,老师则可以看到学生答题的精确率,精准讲解重点、难点。清华大学“雨课堂”项目技术负责人吕秋亮介绍:“有了人工智能在背后的数据分析,会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8万个课堂,1038万用户在深度使用清华大学的“雨课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要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尽可能地把现代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当前,教师和学生都在面临着全新的教学环境。如何让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知识真正进学科、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过去在教育上,特别是高等教育,我们是以教为主,把学生看成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从人工智能时代来讲,学生必须作为主动学习者,这样才能有智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杨宗凯也认为,教育迫切需要创新。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因此教育要进行创新,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介绍,下一步将推动设置人工智能一级学科,今后,人工智能将渗透到所有的学科。“现在已经有规划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育类型,都会普及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和每一个学科都可能交叉融合,而且会对每一个学科带来很大的改变,甚至有些是颠覆性、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统计,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7%,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超过六成的教师和近一半的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伟东云教育集团董事长王端瑞认为,人工智能让教育变得更加精准,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如有些孩子语文差一些,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但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新技术应用也可能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郭军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利用“数字公平”缩减教育差距。他说,人工智能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教育公平,通过该技术可以把优质资源很有力度地、迅速地辐射到边远贫困地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根据大、中、小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让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知识进学科、进专业、进课程。我们还需要引导老师,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会更多地关注‘数字公平’,努力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加大投入、配置更多资源、提供更优服务,让技术弥合差距、缩小鸿沟。”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