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克隆猴、纳米机器人等入选

2019-02-27 16:1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7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频频上新闻的克隆猴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但大家是否知道,非洲以外的最古老人类可能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吗?有一种纳米机器人可以用来治疗肿瘤吗?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常数已经被中国科学家精确测量了?这些都是过去一年,我国基础科学领域闪闪发亮的成就。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今天(27日)发布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克隆猴、纳米机器人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程序分为推荐、初选和终选3个环节。在初选阶段,分成数理和天文科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生命和医学科学等4个组,邀请专家从推荐的科学进展中遴选出30项进入终选。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等最终入选。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刘敏主任介绍:“本次遴选活动邀请了国际专家参与评议。一共有22位国际同行,针对我们排名前十位的进展提出了评议的意见。这些专家包括德国科学院的院士、美国科学院的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还有中科院的外籍院士等等。从国际专家反馈的评议意见来看,对相关进展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这十大科学进展中,公众最熟悉的是克隆猴。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报道以来,虽有多家实验室尝试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却都未成功。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团队经过五年攻关最终成功得到了两只健康存活的体细胞克隆猴。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评价这项成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里程碑。他说:“我们有这样的细胞做克隆,可以复制各种各样的人类疾病,对我们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生物医药研究进展,尤其是对我们脑科学的认知、机制研究将会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整个生物医学领域也算一个里程碑。”

  在基础科学领域,生命和医学科学因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而颇受关注。克隆猴的诞生使人类疾病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纳米机器人的出现也为肿瘤治疗带来希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组等合作,实现了纳米机器人在活体(小鼠和猪)血管内稳定工作并高效完成定点药物输运功能。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高明远表示,不同于众所周知的化疗、靶向治疗策略,该研究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方式。“首先用DNA折纸技术构建了一个片状的分子,然后把它折叠起来,形成一个药物的载体。在这个载体的边缘,加载了可以认识肿瘤的分子。这个药物载体走到肿瘤区域后,经过识别,才会再打开,然后把里面包载的药物释放出来,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

  这项工作集成了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以及肿瘤相关特征等诸多的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性。高明远认为,这个研究对构建针对不同疾病的智能响应型的载药体系甚至治疗体系都具有借鉴意义。他还强调,更重要的成果在于选择了一个有意思的靶点——核仁素。

  “核仁素广泛的表达于多种实体瘤当中。他们的治疗策略是,里面包载了一种凝血酶,这个载药系统可以识别很多实体瘤,到了实体瘤之后,它把凝血酶释放出来,就能把血液凝结住,停止血供,也就是切断了肿瘤的营养线。这就是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最突出的一点。因此我认为这项治疗策略以及药物本身可能对处于多种临床阶段的肿瘤都具有广泛的治疗意义。”高明远说。

  医学的研究无止境,生命的研究同样如此。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这是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的。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领导的团队,发现一处新的旧石器地点——上陈遗址,对一个黄土和古土壤连接的剖面分析发现,蓝田古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212万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认为,教科书可以改写了。他说:“他们在这个剖面的17个地层里发现了古人类制作使用的96件石器,具体包括石核、石器、砍伐器、雕刻器等等,这些石器根据它们建立的年代序列是距今126万年到212万年。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东亚最早的人类活动的证据。也是非洲以外,迄今有确切年代证据的最早的人类活动的证据。未来我们建议中学教科书关于这段记载要重新来修改。”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历史书可能改写,物理书也需要更新。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基本物理常数,在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组历经十年努力,获得了迄今为止国际最高的测量精度G值,为进一步测量获得引力常数的真值提供了机遇。

  还有,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首次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中国科学家创造的一个个“首次”刷新了人类认识,相信这样的“首次”还会继续。

编辑: 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