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被拒绝的救护车

2018-07-14 17:57:00来源:央广网

  陌生人的家务事里,藏着每个人理解的悲欢。

  昨晚的一条新闻视频中,一名山东德州的老太太称不适且胸闷,拨打120要求急救。在救护车抵达后,得知车辆将驶往德州市人民医院,病人拒绝上车,决定由家人驾车前往当地中医院。根据规定,病人签字确认拒绝去医院且家属在场,符合救护车空车驶回的条件。但随车医生李振华据病人自述判断她有冠心病发的风险,最终救护车跟随病人车辆一路护送,到达医院后才离开。

  李大夫作出的是个奢侈的决定。以2015年上海市卫计委的数据为例,上海拥有救护车668辆,救护车配置水平为每4万人一辆救护车,与国际先进城市的配备水平差距明显,“120难叫,急救晚到”,这是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医疗急救水平的评价。一辆救护车出车的几十分钟里,也许全城都没有第二个焦灼的病人;但打个比方,没有火灾的夜晚,消防车徒劳的出警就不是浪费吗?

  对老太太拒绝上车之举,网友的评论里流淌着想象力丰富的同情,“对挣钱难的人来说,五十、一百元是大钱,不舍得的”,进而有人抒情“不景气的时候,农民一天摘1000斤茄子,卖三十元钱”,下一秒,“救救产品滞销的老农”的口号呼之欲出。问题是,起码从新闻提供的信息里,这并不是一则黑救护车想把病人拉到黑心医院宰上一刀的故事,无论是原定目的地德州市人民医院,还是老太太自选的德州市中医院,都是明码实价的三级医院。一个老人在两家收费大致相当的医院之间坚决选择在当时情境下更不容易去的那家,图什么?医生表情复杂的一句解释“老太太可能有其他原因”,概括的无非是两种情况,要么“有熟人”,要么抱有“中医院看病看得更好”的执念。

  对病情加重、治疗延误的恐惧,这是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共情;更倾向于在一家或有熟悉面孔、或被自己寄予更大信心的医疗机构看病,这更是大多数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是当选择权的行使占用了紧缺的社会资源,总要有一种方式对之加以调节和限制。脑补为几块钱悲惨垂泪的苦衷,仅仅是廉价的自我感动、自圆其说。

  内行人知道疾病的凶险,哪怕病人不领情,仍步步尾随保护,这叫医者仁心;外行自认看破医院优劣,生死攸关时以想当然的生活常识挑战专业判断,这叫自以为是。作为医疗急救体系里最基础的一员,李医生的委屈和宽容是人性的最大化,而在一条维系社区乃至城市居民生命安全的通道里,占用车道者未必引发立竿见影的堵车,占道的零成本却是深远的隐患。(记者沈静文)

编辑: 倪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