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新生儿专科医联体运行 “三网络”将助力新生儿医疗救治

2018-05-06 18: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6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随着我国出生人口增幅加快,高龄高危产妇增多导致危重新生儿增多,新生儿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新生儿病患重症比例大、诊疗难度高,新生儿科是最需要实行分级诊疗的专科领域之一。

  为解决新生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难题,中国医师协会日前成立了全国新生儿专科医联体,整合优化专科医疗资源,推进新生儿的分级诊疗。如何为新生儿搭建人生第一道健康安全防线?

  新生儿是一类极其特殊的人群,处于离开母体独立生活的过渡阶段,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据统计,新生儿死亡约占婴儿死亡的2/3。婴儿死亡率是衡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会长、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表示,全国新生儿专科医联体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医疗机构组成,致力于整合、优化专科医疗资源。通过构建全国性的平台,将每一个优势学科都纳入该平台,构成网络关系,汇集全国、全省的资源,以转诊、会诊以及和病人讨论的形式,解决新生儿的治疗问题。

  此前,北京、上海等地以大型儿童医院为龙头开展的儿科医联体已经遍地开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提到,医联体成立后医院的就诊结构发生了变化:普通内科病人减少很多,大概每天减少七八百个,而疑难危重症、专科病人有所增加。综合性因素使得这样的变化出现,比如医联体的推广,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等。

  距离医院1.5公里的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从挂上了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医联体的牌子后,这里的儿科服务能及得到显著提升。有患者说:“发热、咳嗽、扁桃体发炎都在这里看。儿科医院人太多了,排几个小时的队。”也有患者称:“从小到大都是刘医生给看,很了解我们。”

  全国新生儿专科医联体,不同于现有的由医疗机构发起建立的区域性医联体或专科医联体,它是依托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组织建立的网络型医联体。封志纯表示,将构建三个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新生儿专科救治体系,使更多的新生儿都能得到适宜的医疗照护。一是诊疗网络,进行专家会诊,双向转诊,或者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会诊、转诊,共同实现技术辐射;二是培训网络,提供培训服务,解决专科的医疗和学科的建设问题;三是转化网络,开展相关的实验临床科学研究,重点攻克临床诊疗的瓶颈技术,助力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专科服务能力提升。

  据了解,新生儿病患重症比例大、诊疗难度高,救治效果有赖于高科技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西方国家早在70年前就已经开始推行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转运制度,以保证每个新生儿都得到适宜的治疗。我国新生儿病房建设和诊疗水平在不同地域和医疗机构间存在较大差别,而且普遍没有建立新生儿分级管理和转诊制度。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管理处处长王毅提到,医联体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他介绍,目前类似这样的新生儿专科联盟一共有1165个,面向边缘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有5619个,实现了对全国834个贫困县1180个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全覆盖。

  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已由解放初的200‰下降至1991年的33.1‰再下降至2017年的4.5‰,在发展中国家居最好水平,但要赶上发达国家低于1‰的水平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认为,新生儿医联体的成立,能解决资源不均衡,特别是基层的新生儿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他说,大城市、大医院集中了人才,而基层和小医院人才稀缺,新生儿的医生则更缺。通过推进医联体的建设,以及对疑难病症的解决,也将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工作能力。

编辑: 赵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