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行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2018-04-28 16: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征求意见稿发布5个多月,并接受了来自市场近2000条修改意见之后,百万亿规模的国内大资管行业迎来了系统性规范文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昨天(27日)傍晚正式出台。

  非标、通道、嵌套……在普通人不知云里雾里的专业词汇背后,《意见》出台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打破“刚性兑付”、限制非标投资、延长过渡期,一系列的新规将如何重塑整个大资管市场?又将给投资者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理财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国内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的余额是22.2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21.9万亿元,公募基金11.6万亿元,私募基金11.1万亿元,证券公司资管计划16.8万亿元,还有基金公司资管计划、保险公司资管计划等,整个国内的大资管盘子近百万亿元的规模,昨天迎来了统一的《指导意见》,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认为,《意见》出台最重要的意义和目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整顿金融市场秩序。金融体系里面出现了一些乱象,很多风险不透明,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很多潜在风险。第二,可以帮助防范和化解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把过去一段时间高速增长的杠杆率逐渐稳定下来,同时对于市场上的投资者真正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任的判断,有非常大的帮助。第三,金融行业最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如何能够利用金融体系更好的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非常重要。

  意义如何重大,想要实现再多的目标,要落在实际的条条框框上。《意见》洋洋洒洒三十一项规定要求,究竟是如何体现这三方面?

  首先是“刚性兑付”,这四个字金融业讨论了好几年,专家学者呼吁了不知多少遍,至今却仍然是让人头疼的畸形现象。

  朱宁认为,《意见》打破“刚性兑付”,将使资管产品的风险收益协调起来,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多理财产品或者信托产品都刚性兑付,投资者认为买产品只能赚钱,如果有亏损就让金融中介机构来负担。有这种信念之后,会特别愿意冒风险、加杠杆。”

  此次出台的《意见》对打破“刚性兑付”做出了一系列细化安排。首先,在定义资管业务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同时,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明确核算原则。另外还明示刚性兑付的认定情形,并分类进行惩处。

  浙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朱永利认为,《意见》不仅明确了打破“刚性兑付”的方向,而且提供了一整套可行方案。“打破刚性兑付不是一个动作和一个机构能实现的,要一套制度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这次资管新规提供了一系列配套。首先在产品的净值化方面,以前预期收益率很难打破,预期收益率是赚进利差模式,风险收益不是由投资者承担。第二,一些资管是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困难要兑付,这次明确不得保本保收益。第三,提出明确的刚性兑付认定情形,这样有负面清单。第四,进行分类惩处,防止作弊行为。这样打破刚兑不仅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也可以实现。”

  同时,面对整个金融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任务,降杠杆是必然趋势。而资管行业里,多层嵌套、层层杠杆加上去,网上花10万、20万买了个理财,甚至百万以上的资金买了机构的资管产品,实际到底投资到哪里去了投资者根本不知道,又如何去防风险呢?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往往也在这种云里雾里的产品结构中积累起来。

  此次《意见》一方面明确要求,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平等准入,给资管机构投资非标等开了一条正路。同时规范嵌套层级,允许资管产品再投资一层资管产品,但所投资的产品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产品,禁止开展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业务,等等。

  朱永利表示,《意见》严格限制了嵌套,但又留出了余地,使得资管行业在规范运作同时,能够平稳发展,回归本源。以前一方面链条多,底层资产不清楚;链条多了,成本也高了,环节多了也不利于整个业务的风险控制,分级产品会引起杠杆急剧增加,对市场冲击较大。不允许多层嵌套,但考虑到实际机构之间投资能力有差异,允许有利于整个资管体系的互补性的投资和通道。合规的情况下,非标和各类资产有限额管理,在允许的限额范围之内可以投,这样产品的净值又能体现底层资产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此次出台的《意见》将过渡期延长到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采访中,多数分析人士都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消化和更为平缓的过渡期设置,《意见》的出台对整个市场的短期影响将表现得更为平滑。

  不过,再平滑,多层嵌套的加杠杆产品最终要消失,“刚性兑付”也不再会是投资者闭着眼睛买理财的“保护伞”,公募私募产品的分类和各种投资限制终将使得高风险的资管产品与资金量较小的普通老百姓隔离。在重塑资管产品的同时,《意见》将改变老百姓未来的投资理财理念和行为。

编辑: 倪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