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北影节聚焦中外合拍电影 业内:讲好故事系先决条件

2018-04-20 16:0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合拍片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影视公司的关注。作为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重头项目,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如期举办。

  其实,回顾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合拍片已经成为了绕不过的话题。这类影片的票房不断缔造神话,但依然存在着大量的“物理合作”缺乏“化学反应”的问题。比如,很多合拍片只是单纯的中国面孔植入,或者是中国资方背景。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如何实现中外双方的“跨文化联合创作”?

  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外国大片里植入几张中国面孔就叫合拍片。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概念。合拍片的英文叫Co-production ,指两个或多个国家(地区)的制作单位共同合作拍摄的影片,发行时通常有两个或多个语言版本。

  中国电影最早开始的合拍式制作1.0时代,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少林寺》就是合拍电影的典范之作。进入新世纪初叶一大批香港电影人在CEPA背景下北上创作的“华语电影”,是中国合拍片2.0时代,比如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

  2015年以后,在外,好莱坞大片频频抛来橄榄枝;在内,中国电影国际计划主动出击,中外合拍电影迎来第三次浪潮。其中,《捉妖记》《长城》等影片就是典型代表。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同20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中国电影界与美国好莱坞六大公司先后建立了密切、畅通的合作渠道。

  过去,作为国际资本的好莱坞,一直在合拍片领域占据强势地位,中方则话语权薄弱,很多名义上的“合拍” ,实则只是“协拍”和“贴拍”。

  华谊兄弟CEO王中磊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增大,这种合作模式应该有所改变。当今中国的电影市场和20年前完全不一样,中国市场已经变成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欧美电影公司应该反过来研究如何和中国电影、中国市场合作,而不是中国电影单纯地去求合作。

  索尼哥伦比亚国际发行总经理史蒂芬·奥戴尔也表示,中国的巨大商机让好莱坞无法忽视。他说,中国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现在有很多合作机会让他们去投资大部头电影,现在他们考虑的是电影在中国上映的实际效果。

  但单纯靠市场的吸引,并不能完成电影创作,合拍片需要突破自说自话,将创作原点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表达当下具有跨国性的共同焦虑和不得不面对的共同挑战。

  好莱坞动作导演雷尼·哈林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他表示,在电影中重要的是打动人心,打动不同文化人民的内心。要寻找到不同文化的共同之处,即全世界公认的价值观。

  目前,仅靠简单元素糅合的合拍片越来越难以调动观众的情绪,这也直接体现在了电影票房上。

  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认为,有一个让全球观众都能看懂的故事是合拍电影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他说自己是一个着迷于技术的导演,比如他所指导的《斯大林格勒》是在电影棚里拍摄的,用了很多特技,对他来说技术非常重要。但是技术是第二层面,第一层面永远是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讲,合拍电影所承担的通过故事交流文化的作用依旧明显。2017年,中英合拍的《英伦对决》、中美合拍的《长城》《摇滚藏獒》《我们诞生在中国》等电影在北美上映的影院数均达到两三千家,属于大片的发行规模。这几部影片的模式也告诉人们从创意源头和发行端开始合作,更利于讲好故事、做好推广。中外合拍片其实已经越来越“合拍”了。

编辑: 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