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的雄安元年

2018-04-01 16:0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雄安4月1日消息(记者杜震 孟晓光)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7年4月1日,历史的坐标聚焦在了中国雄安。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一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今天,正是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千年大计,始于足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发展要求,一年来,雄安在“一张白纸”上,勾画蓝图,精抓实干;编制规划、基层党建、机构管理和临时征地、安置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对于工作、生活在雄安新区的普通人来说,这一年或许终身难忘。从宣布初期的喧嚣热闹——炒房炒车炒股票,到新区实施差别化管控机制,坚决管住人、地、房,妥善解决群众住房、就业等现实问题,雄安元年可谓跌宕起伏。如今的雄安,躁动归于平静,动摇归于笃定。央广记者把话筒递向雄安新区的年轻人,用他们的变化,体现雄安的巨变。

  雄安新区容城县奥威路,昔日的县城外环,如今成了“央企一条街”。在众多央企招牌之中,一个不起眼的门面夹杂其中。白云、肖刚、高星三个小伙伴的咨询公司就在这里顽强地生长着。

  肖刚说,去年4月1日傍晚,他从车上的收音机中听到到雄安新区成立的消息,车停在路边好久没动,然后和小伙伴们打电话热切讨论起来。不过,当晚,高星就被蜂拥而至的买房炒房大军震惊了。夜晚十一点,宽阔的奥威路上仍然车水马龙,车堵得死死的。

  肖刚说,炒房炒车炒股票,在雄安新区宣布最初几天,这样的人可不少。新区和国家、河北省有关部门迅速出台管控措施,喧嚣渐渐平静,“其实以前大家都是奔房来的,后来习近平主席说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慢慢人的视角、关注点也在转变。炒不了房也想挣钱,怎么办?不是光过来炒房,直接有控制。”

  三十初头的肖刚,看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雄安街头的各地企业,和伙伴儿们动了心思。外地公司初来乍到雄安,肯定少不了咨询、用工等等,肖刚和伙伴儿们二话不说成立了公司,咨询、劳务、保洁等一大堆经营项目,要为新区发展服务。肖刚表示,“新区有这么大的平台、空间,不想还走老路子,一条窄胡同越来越窄,也想趁着新区的发展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哥几个的初衷。”

  肖刚说的老路,指雄安新区三县原有的传统产业制衣、制鞋、塑料生产等。雄安未来创新发展新区的定位,让像肖刚一样的雄安年轻人有了新梦想,未来的发展要与新区同频共振。肖刚公司的第一单是为一家央企宿舍保洁,只挣了150元,不过肖刚想,今后也要搭上大数据高科技的快车,“不是很了解大数据,我们几个文化程度不是太高,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们也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雄安新区的成立,不仅激励着像肖刚这样雄安本地的年轻人,也吸引着35岁的归国博士、青年科学家杨景周。今天(4月1日)上午,杨景周开始与当地行业协会商量宣传推广3D打印技术和应用公开课的事。35岁的杨景周2009年作为国家公派研究生到澳大利亚读书,并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专业方向为骨修复材料。2015年初,杨景周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哈佛-麻省理工健康科学技术研究院做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博士后,研究3D打印生物材料和骨组织工程。去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重磅发布。大洋彼岸,杨景周兴奋地跳了起来。那些日子,只要是与雄安新区有关的新闻,杨景周都会仔细研读。当他看到雄安新区将面向全球招贤纳士时,杨景周决定回国到新区创业,“无论写论文还是做实验,很少有事情一下子如此激动,心跳加速,迫不及待地想去做这件事情,新区成立想回来就是那种状态。”

  但杨景周的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姐姐杨东娜很不理解,“他这么多年挺不容易的,在我印象当中一直在上学,凌晨12点钟从没回过家,一直在实验室做实验,好不容易走到现在,放弃了回来?”

  杨景周雄安创业的第一件事从说服家人开始。雄安新区成立2个月后,一架来自波士顿的航班飞抵中国,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杨景周,怀揣着增材制造3D打印项目雄安创业计划,“因为当时在美国也是做3D打印。后来又做了一些调研,看到国内的3D打印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空白,感觉自己能有用武之地。”

  从去年10月份第一次与雄安新区相关部门对接,到今年2月份向新区提交建议,杨景周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新区项目筹备上。杨景周的梦想是,用3D打印技术帮助雄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实这个技术相比于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更容易被本地的企业家、优秀青年应用来实现转型升级,因为现在比如做鞋,阿迪已经开始做3D打印的鞋,预计明年能卖十万双。我们本地的这些制鞋业通过3D打印技术也可以做,转型升级能够做起来。”

  在涌入雄安的梦想大军中,河南商水县农民工王金辉的梦想朴实而坚定。去年12月7日,王金辉和100多名来自家乡的农民工加入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建设。王金辉告诉记者,从第一天进了工地,整整四个月时间里,只有两天半外出办事,春节期间都没有休息,“大家都很有条理地进行各自的工作,今天有些事情没做完,加班也把这个工作补上。”

  王金辉的父亲,作为工程兵曾参与了深圳最早的建设,王金辉听着深圳发展的故事长大。昨天,父辈们创造了深圳速度,今天,王金辉更要成为打造雄安质量的一份子,“质量就是从进场就打了防疫针,这块给我们下了死命令,首先是质量。”

  当年父亲建设深圳却没能留在深圳的遗憾,让王金辉的梦想更加坚定。王金辉希望能够在雄安扎根创业,雄安新区的积分制、公租房、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新模式,让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我们倒希望这样搞,我们哪个地方不去,这个地方建设这么好。未来我感觉这个地方商机很大,特别是搞建设的。要是能在这边搞一下房子就美死了。”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