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对话敦煌研究院苏伯民:文物要修复,更要保护

2018-03-18 17:5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8日消息(记者焦健 甘肃台记者张磊)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敦煌莫高窟是全世界保存壁画面积最多的博物馆,现存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200多身彩塑、24座文物建筑,被冠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等众多光环。

  但是,敦煌壁画石窟的环境非常脆弱,长期自然营力的作用致使岩体和壁画产生了多种病害,极有可能造成壁画脱落,一但壁画脱落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目前敦煌文物的现状如何?又该如何保护与修复?在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看来:文物要修复,但更要保护。

  苏伯民扎根敦煌20余年,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壁画保护工程,被亲切地叫做“壁画医生”。在他眼里,敦煌壁画也会生病,不仅会得“疱疹”,也会得“癌症”。对它的保护绝不是简单的修复,而应该是一门系统科学。“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敦煌壁画的保护上行不通。

  苏伯民表示:“不仅仅是说看这个地方损坏了、有病害了,采取一些临时的方法对它进行修复,而是要采用一整套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的记录,我们叫做‘现状调查’。”

  敦煌有十个朝代的壁画,每个时代的壁画制作工艺和原料都有差别。要让修复工作尽量保留原貌,对制作原料的了解和把握成为修复效果的基础保证。据苏伯民介绍,在分析时就要进行取样,由于文物的价值特别珍贵,所以就采用了一些小型便携式的、非破坏性的仪器对它进行分析,再结合实验室的分析手段,可以确定文物的制作工艺。

  由于敦煌壁画建造在砂砾岩开凿出的洞窟中,长期自然作用会让岩体和壁画都产生多种病害。比如颜料起翘、脱落,或者像鳞片的形状一样起甲。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病害会让壁画的画面层完全脱落,再也无法找回和修复。苏伯民指出,修复壁画要先弄清它“生病”的原因:“文物在自然条件下的劣化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它所处的不同环境、不同地方,造成它产生的病害都不一样。对病因了解不透彻的话,直接影响后续的治疗措施。”

  如今,敦煌壁画的保护修复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从最初简单地学习国外注射黏合剂到今天自主应用脱盐技术,无一不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对文物保护这一基础学科的研究。苏伯明以敦煌壁画举例:“以往的认识仅限于知道里面有盐,但是对壁画造成的损害还不够清楚。敦煌壁画曾经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进行过修复,但是十几年二十年后它的病害又重新发生了,那么你就要找它的原因。” 

  为研究再次出现的壁画病害,敦煌研究院和国外科研保护机构开展合作,开创性地探索出了空鼓灌浆和壁画脱盐的修复技术,解决了本世纪以来壁画保护的最大技术难题。苏伯明说:“像有氯化钠、硫酸钠这些盐分高的地方,在潮碱和结晶的过程中会对壁画造成损坏。要把存档中的盐分降下来才能保证壁画长久的安全,这在国际上也属于水平很高的壁画修复技术,做出来就等于解决了敦煌壁画修复的很大一个难题。”

  自然条件的变化对文物和修复效果的影响、古代壁画的原料配比与现代材料是否能有效融合、目前的修复工艺在现有条件下能保存多久?这些细节都关乎敦煌壁画的修复工作,而每个细节都需要基础性学科的支持。

  今年两会,苏伯民建议设立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方向,他认为,文物保护真正需要的是加大对基础性学科的研究。因为任何一次修复都会对文物的价值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如能采取一种预防性的方式对文物进行长久保存,这才是最大的保护。

编辑: 唐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