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二战时保护30万中国平民 “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沪揭幕

2017-12-15 15:4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2月15日消息(上海台记者赵颖文)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昨天(14日)在上海市方浜中路249号上海城隍庙揭幕。这处二战时期的平民中立保护区,保护了至少30万中国人的生命,成为当时远东最早的国际难民庇护地。

  热闹的城隍庙是很多游客来上海必去的景点,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1937年抗战的硝烟笼罩浦江两岸时,这里的马路一边是断壁残垣的战场,另一边则是几十万难民扎堆的“安全区”——名叫“南市难民区”。昨天上午,由上海市历史学会、SMG东方广播中心、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发起建立的“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正式落成并揭幕,当年亲历者和上海实验小学学生共同为纪念碑揭幕。这是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纪念碑,镶嵌在上海市方浜中路249号上海城隍庙山门内右侧的墙壁上,上面以金色的碑文简要介绍了“南市难民区”的历史。

  望着这块刚刚挂上的纪念碑,一位名叫傅剑秋的老人不禁回忆起80年前的一幕幕:“我是傅剑秋,今年89岁,80年以前淞沪抗战开始的时候,不仅闸北或者南市,江浙一带都来了很多难民,他们都要涌入租界。但是几十万的难民,租界最后受不了。怎么办?就把通往租界地区的通道都用铁门封掉。最困难的时候,在九曲桥上都住着难民。”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在上海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一次次地举起刺刀,众多难民从虹口、杨树浦、闸北等交战区涌入宣布中立的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公共租界。94岁的李秀凤老人当年和全家一起逃难时,被拦在了法租界的铁门外,“后来正好有人在喊:你们不要急,这里有个难民区。我父亲听到了,就跟着别人跑,到了难民区。”

  上海“南市难民区”也被称为“饶家驹安全区”,由法国传教士饶家驹经过多方斡旋、谈判而设立。它位于上海南市方浜路以北、民国路(今人民路)以南、毗邻法租界的地区,从1937年11月到1940年6月,在日军侵略者的铁蹄下,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也是远东最早的国际难民庇护地。这一模式相继被南京、汉口、广州等地沿用,包括南京的国际安全区也借鉴了饶家驹“南市难民区”的模式。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图书馆与公共资料馆的历史学家丹尼尔·帕尔米耶里评价道:“‘饶家驹安全区’是二战时期世界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战时平民保护区。1949年的《日内瓦第四公约》里面也是基于‘饶家驹安全区’的一些经验,才有了这个第四公约。”

  1946年,饶家驹在柏林去世,享年68岁。他的故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直到2015年,上海SMG东方广播中心与上海音像资料馆首次发现了饶家驹与上海“南市难民区”的珍贵影像,随即联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了“南市难民区项目组”,对这段历史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拍摄工作,采访和拍摄到海内外见证人及相关学者40多人。SMG东方广播中心主持人金亚还采制了《拯救历史的记忆—南市难民区的故事》系列节目,“全国人民到上海来旅游,对城隍庙这个景点也非常熟悉,但是对上海的包容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知道得太少。作为一个媒体人和上海人,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