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加班文化

2017-11-28 14:35:00来源:央广网

  最近两次听到“加班”,其一是在一档知名综艺节目中,有企业招聘负责人公开声称“最讨厌被问公司有没有加班费”,因为“如果一个企业不加班的话,这个企业得闲到什么程度”;其二是今天的一则新闻。在重庆,大四学生小冉找到一份广告公司的实习工作,三个月实习期中,每月收入为270元的餐补。她所在的部门加班氛围浓厚,“全员加班到晚上11点、第二天一早继续上班”,无法认同的小冉坚持几天后,选择到点儿就走。她因此被公司开除,理由是“因个人能力不足,提前解除本次实习机会”。

  不愿加班的理由大都相同,愿意加班的人各有各的考虑。相比隐晦含蓄的70后、80后,新生代的大学生们的确有了许多前辈们没有的特质,比如直接。为什么不加班?小冉坦言,自己是实习生、没拿工资还在给公司挣钱,完全没必要加班。企业负责人则说,广告公司加班是常态,小冉在实习期理应表现得勤奋一点,在被明确要求加班赶制一批展览会的宣传海报的情况下,小冉成为全部门唯一一个没加班的人,完全看不出“勤奋”。

  工作时间越长,越能体谅“合作”的不易。尤其涉及多方、多头的工作,一环疏漏,环环拖延,想把所有事都归在“工作时间”内处理,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忍——对你而言这是可上可下的工作,对别人,也许就是火烧眉毛的要务。突发的急事,弹性工作制下在傍晚涌来的工作,又比如小冉所在公司这批临时要、急着要的海报,这都是我能谅解和接受的加班。

  其实,小冉实习的公司完全可以以其他的词汇形容她拒绝加班的举动,比如团队精神不强,与企业文化不符,甚至情商有待提高。但要说“个人能力不足”,这实在不是通过拒绝加班就能反映出来的。要较起真来,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天的工作到下班还没做完、还得通过加班来找补,这难道不是更明显的“个人能力不足”?

  几乎从没见过企业主因为员工加班而攻击其“能力差、效率低”,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岗位,在设置之初,工作内容和人员配置已经严重失衡。明明应该通过多招聘10名员工来解决的问题,现在的解决方案是让现有的20名员工每天加班5小时,省下的10人份薪酬是公司的纯利润。你问加班费?对不起,公司最讨厌问这个的人了。

  当“加班”成为生活常态和一种公司文化,当“加班费”成为敏感词,企业再给其员工灌输“敬业”观,何其狡猾。初涉职场的小冉们应当抱有学习、理解的姿态,忙于和人事谈判待遇优劣当然算不上最好的实习态度;但问题更大的显然是以“加班常态化”自豪、以不加班为十恶不赦的企业们。企业说,我虽然没给你保障,但我用“企业文化”激励你了呀。就像那条冷笑话:老板开着他的兰博基尼跑车过来,我说老板你的车真漂亮,老板笑着说,你们明年好好干,我就又能买一辆了。(记者沈静文)

编辑: 王笑蕾
关键词: 加班;企业文化;敬业;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