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家长群”的江湖

2017-11-02 14:19:00来源:央广网

  “家长群”的江湖,惊涛拍浪。

  这两天,一位妈妈在网上晒出聊天记录。她不满于孩子身材矮小却常坐最后一排,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细数孩子“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并将这篇“没提名没点姓”的文章转发到家长微信群中。结果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当场贴出孩子试卷,反击称该家长“不负责”、“不关注孩子学习”,最后,还将她移出家长群。

  加上前一阵儿,有家长不满老师没收孩子手机,在家长群中质疑,演变成他和数名维护老师的家长间的对战;还有家长在假期末微信群一片“作业已完成”的回复中赫然表态“我儿子从来不写作业”,和老师杠上……从当年的QQ群到现在的微信群,有网友将家长群称为“24小时不休业的大型表演场所”,名副其实。

  这个社交技能大舞台上,“众星拱月”和“水泊梁山”连轴上演。

  家长的本能是“不找事”,一般的小矛盾,能忍的都忍了;老师下了班也是洗衣做饭的普通人,将心比心,谁也不想惹“为难学生”、“与人不睦”的嫌疑。枝节越少,社交成本越低,这个道理,家长懂,老师也懂。家长和老师“杠上”的情况,大概率是,老师的权威,压迫了家长的某根神经。

  传道授业解惑,矗立讲台、自高向低输出——老师这个职业,最特殊之处在于,在师生的小环境中,她们是心理上和事实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限于裁定试题答案的正误,更扩展至是非判断和班级人际生态的形成,对于孩子,这权不小。老师与老师间的差别在于,有人能意识到,自己在教室里的权威是因师生双方年龄、学识和社会经验的悬殊而来;而有的老师,不幸混淆了小环境和大环境。课堂里的“权威”或是班级管理的必须,但如果把这种权威感带出课堂,带至成年人面前,遇到抵抗则在意料之内。输出价值观,得有受众意识。

  家长群里的冲突,从家长这一边,要一事一论。

  控诉孩子座位安排不公的家长,显然积怨已久,选择以自认为高明的“转发不点名文章”的方式,公开与老师的冲突,其深处的逻辑无非是希望以反复推敲的雄辩一招制胜。但家校关系归根结底也只是人际关系,一个人对同事有意见,会写一篇骂他的文章打印好了贴到办公室墙上吗?求胜的欲望冲淡了对人际交往最基础原则的认知。

  与老师争论孩子能否带手机、是否该写作业的家长,则是另一种单挑既有规定的姿态。选择在群里扔出炸弹,第一,可能是因为其成本、效率最优,第二,也许还寄望引发他人共鸣。换做职场,明知老板不愿加薪,理智者会在员工大会上慷慨陈词加薪之必要吗?这不是厚黑学,是最基本的推理。为人父母,明明为深情驱动,最终做的事,却是打一开始就能看到糟糕结局的。

  我做家长的时间不长,做学生的时代却也耳闻目睹许多家校纠纷,将地点变换至微信群中,其实并无新事。一些老师,时而需要被提醒,以普通人自视;更多的家长,也需要被提醒将老师看作普通人。以普通人的同理心揣度老师,以和普通人来往之道对待老师,谁都有棱棱角角、谁也不是妖魔鬼怪。(记者沈静文)

编辑: 张潇祎
关键词: 家长群;家校关系;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