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对话“双一流”入选高校:赞同动态调整制 不能一劳永逸

2017-09-22 14:5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已进“双一流”。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这两天的朋友圈又一次化身为各高校的“校友会”。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本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学校入选A类,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等6所学校入选B类;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95所。

  同样入选,入选者的心情却多有不同。加冕“一流”,对高校和校友们意味着什么?“双一流”背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将如何探索?

  “双一流”不搞终身制

  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中,第71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对在入选一流学科“中医学”就读的大二学生刘冰倩来说,好消息来得突然。“很自豪!纷纷都会在自己的高中群里说,我的学校入选‘双一流’大学了!这真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级中医内科学博士生梁珏瑶早早注意到了“双一流”的动态调整机制。她说,“学校当选‘双一流’,我们以后毕业证也会有更大的含金量。不过,‘双一流’是五年一评审制的。虽然我们很荣幸有了这个机会,但是我们还要做更多具体的努力来充实我们当选的资格,否则下一个五年就不一定还是‘双一流’大学了。”

  按照制度设计,“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是这一机制的拥趸。他表示,“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市场经济,不能什么身份都一劳永逸,没有根据对社会的贡献来及时调整。跟进了世界500强一样,我看没有哪个牌子说给它戴上五百强的‘帽子’,十年、二十年都是世界500强,不会这样的。其实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学生不买账,社会不买账,光戴一顶‘空帽子’,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优秀高校遴选标准变为“专业+学校”

  有“一流高校”,也有“一流专业”。从“985”“211”到“双一流”,优秀高校的遴选标准经历由“学校”到“专业+学校”的变化,更多学校由此看到跻身“一流”的希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表示,“‘双一流’建设中,对学科,尤其是对优势学科进行重点投资,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学科建设是龙头,以学科建设水平来推动大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水平,这个选择我认为是恰当的。”

  专业强,带动学校强。

  相比学生的激动心情,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更多地是对政策的把握和对专业的认知。他谈到,“确实感到意外,但仔细想,又在意料之中。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对学校、对全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甚至是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双一流”督促高校加快发展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教育部表示,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对昔日“985工程”高校——湖南大学,被纳入B类无疑是一种鞭策。湖大校友对这个结果并不容易接受,“湖南大学+‘双一流’B类”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词。

  湖南大学校友坦言,“比较抑郁。刚刚才跟同学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家的情绪都很差。还是希望学校能够在教学、在学科建设上下更多工夫。要说觉得自己的文凭质量下降,我倒是没有这种感觉。”

  名单以外的高校有进入名单的压力;长名单上的高校有进入短名单的压力;短名单上的高校,还有进入A类、留在A类的压力。对于所有高校,这场五年一周期、只看平时分、无法突击准备的“考试”,才刚刚开始。这场“考试”的背后,是中国高校和高等教育领域对于“一流”的全新定义和评价方式。

编辑: 王田田
关键词: “双一流”;动态调整机制;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