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练习吃苦

2017-08-01 14:22:00来源:央广网

  前阵子出差,一大半的时间在山间坐车。隔上那么一段路,司机就吆喝一句,“要不要上厕所?”车上几位女士朗声答,“要”。好,车停,下车,竟然是旱厕。在直冲脑门的气味和轰鸣的苍蝇声中,大家不约而同屏息、快步折返,连声催促司机关车门。严格来说,我们算是吃苦吃得不够。问题是,如果能憋住、能憋到下一个现代化的厕所,我们为什么要白白吃这个苦?

  比我更不能吃苦的是浙江杭州的初一男孩小张。这个暑假,小张的家人替他报名参加当地一个夏令营活动。小张的表哥告诉他,夏令营是住星级宾馆,在大会议室里上课。为此,小张同意了参加夏令营。抵达后,小张发现宿舍条件与他的想象相去甚远:住在大学校园内,6人间,没有独立卫生间和浴室,5楼没有电梯。这条件他接受不了,再三要求坚决退营。网友对此当然看不过眼,“这个孩子就不要上学了,就呆在家里吃爷娘饭一辈子好了”,还有掷地有声的四个字:“后患无穷”。

  “后患无穷”到底“患”在哪?我觉得,不在小张同学不能吃苦,而在他家人与他的互动模式。小张能吃苦吗?很可能不。但这大概不是他撂挑子的主要原因。家人明明和他说好这个夏令营“住星级宾馆,在大会议室上课”,怎么临到头变成了不带厕所的集体宿舍?让我上旱厕可以,能不能提前十分钟告诉我,让我做一下心理建设?可以想象,把小张扔在夏令营的家长们内心翻滚着独白,“这回好好练练这小子”。小张呢,越想越憋屈。你可以让我在旱厕前下车,我也可以原封不动跑回车上啊。

  这样的父母,耳熟能详——给二大爷拜着年呢,突然喊孩子过来表演节目,“不愿意?你怎么那么不大方呢?”和孩子说去买玩具,走着走着就见着白大褂举着疫苗等着了,孩子边挨针边痛哭,旁边又是个痛心疾首的妈,“你都多大人了,怎么这点痛也忍不了?”这世上的确有许多孩子,既不大方,还怕疼。其中,还有不少和小张一样,就喜欢住好酒店,时刻吹空调。可是,可怕的大人们啊,你们得出这些结论的方式,根本就是错误的。面对咄咄逼人的当众胁迫,孩子当然是畏缩的。所有心底恐惧之事都被欺瞒着推到眼前,孩子的眼泪里除了痛,还有愤怒。如果你一大早西装革履推开办公室的门,里边坐了你的领导和同事,领导嬉笑着说,“来,表演个广场舞吧!”,你能大方到哪儿去?

  嫌弃夏令营住宿条件的小张,会和网友们说的那样,未来找不到可容身的大学吗?也未必。高三时,我住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觉得不堪集体生活,想方设法让爸爸每天接送。到大一时,宿舍的水准竟然连高三时的都没有了。无法让爸爸每天从浙江来北京接送我,怎么办呢?忍着吧!但凡矫情,但凡挑三拣四,都是因为还有选择。在小张的价值体系里,为一个夏令营,犯不着忍受家人的哄骗,掩饰自己的不满。如果是为了一所心仪的学校和四年高等教育呢?小张还知道以退为进,先假意同意第二天返校,藉此逃离,他看起来可一点儿都不糊涂。

  “苦头”迎面而来,吃了它便是。早早设计出一个苦头,先尝尝鲜,适应适应。“为吃苦而吃苦”的苦头,不伦不类。在小张要求退营后,其父母还苦口婆心劝说,“哪怕为了将来读大学做准备,也要锻炼一下。”这个逻辑无异于,“这次出其不意把你扔在旱厕门口,想必你下次一定能习惯了”。身为父母,给了孩子养尊处优的条件,又因为这样的条件想方设法给孩子以侧面打击。想必小张的父母早早明白,自家孩子缺的不是钱,是一种体验和承受力。而他们不明白的是,孩子更缺的,是家长对他们的尊重。(记者沈静文)

编辑: 王田田
关键词: 静观;吃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