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尴尬的公厕

2017-05-29 17:37:00来源:央广网

  我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由于学校领导和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得一外号“海底捞大学”。有女生给校长信箱写信说,上完晚自习,从校园回宿舍区的路上担心安全问题,学校就在西门和中蓝公寓之间修建了一座天桥;双十一前夕,应剁手党的呼声,学校宣布,11月10日晚上学生公寓不断电;而曝光率最高的一件事,大概是2011年学校将教学楼部分男厕所改为女厕所,以减轻女厕长时间排队的压力。这些好事我都没赶上,但“改厕所”一事,实在让我觉得与有荣焉。

  由于生理差别,女性使用厕所花费的时间约为男性的两倍。男女厕所比例的变化,除了“女士优先”的文明开化,还有数据的支持。住建部去年12月发布新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其中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比2,并建议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比1。跟进者不多,但不是没有。这两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大林路93号的无性别公厕投入使用满两月。这是上海第二座无性别公厕。顾名思义,公厕大通间内的厕位不分男女,隔板高达两米多,每个厕位门板都显示“有人”或“无人”。无论男女,只要有空位,就能使用。

  无性别公厕一出,女性排队的问题还真解决了,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很多女性到这一看,立马觉得自己还能再忍忍。不少市民对走访现场的记者说,在大通间见到异性时,会觉得比较尴尬,特别是有些老人,会拉开侧门再整理裤子。而据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的运行数据,公厕使用者约9成是男性。

  从“将男厕改为女厕”到“男女共用厕所”,同样为解决女性如厕难,带来结果大不相同。我相信市政部门有自己的苦衷,比如公厕面积小、需求量大。但对于大多数女性,一块门板之隔就是一名抠脚大汉;拉开门、冲水的声音还没停,已经和一名焦急等待的陌生异性四目相对……与其如此,宁可回到原先一半面积的女厕里,多等十分钟。

  “文明”是有成本的,在于金钱,更在于体谅。传媒大学的“男厕改女厕”中,最大的成本付出者是全体男生,他们需要为此放弃一部分便利、改变一些习惯;而在上海的无性别公厕中,市容管理部门的确投入了改造成本,但打着“方便女性”的大旗,仔细一看,放弃便利、改变习惯以及克服不安的,似乎还是女性使用者要更多些。管理者强调的“没有安全隐患”,远不是女性市民们关注的焦点。直男设计者们也许想象不出来,对于女同胞们来说,这个厕所,真的太尴尬、太尴尬了。

  在日本的女厕中,有一种叫“音姬”的电子装置,按下按钮即可发出流水声,用于遮掩如厕的声音。我们的公共设施,还远没有阔绰到可以照顾女性这种“矫情”需求的程度。可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在表面上实现男女厕所排队时间的公平而让女性在公厕中感受如置身荒野就地解决的警惕和仓促,文明反而倒退一步。(记者沈静文)

编辑: 高杨
关键词: 静观;公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