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揭秘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走红原因

2017-04-01 17: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外籍情人、钞票铺成的床、冰箱里藏着成捆的现金……这些听上去就很吸引人眼球的元素,正是出现在近期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这部3月28号在湖南卫视首播的电视剧,也是2004年以来我国第一部以政府高官腐败为主题的连续剧。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改编自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中国著名作家周梅森的同名小说,从反腐调查员的工作聚焦,反应了中国从2012年对腐败开战以来取得的诸多成就。这部电视剧,在视频网站试播的一集,观看次数就达到750万。截至目前各平台累计观看次数3.5亿次,观众中更是不乏“90”后这样的年轻群体。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根据著名作家周梅森的反腐题材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讲述了由小官大贪的赵德汉被抓,从而暴露了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演员陆毅饰演的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九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为了让故事更加真实,周梅森还曾专门到南京的浦口监狱收集素材。剧中,H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的情节,就来自一个真实案例——周梅森介绍说,因为要买的衣服很贵,钱不够,这个官员拿了受贿的卡消费,检察机关的证据就这么坐实了。也正是这些采访,让他开始关注贪腐背后的人性问题。它打破了以往观众对于角色人物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周梅森说:“去监狱和犯人座谈,就是想了解当年他们自由的时候是什么样。都是一些位高权重的人,这么大的落差下,他们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周梅森表示,他创作小说期间,恰逢不少贪官触目惊心的贪腐案件见诸报端之时。“新闻揭露的很多东西,要比作家们的描写精彩得多。”剧中不少片段,都能在近年来的反腐行动中找到真实的对照。例如,剧中侯亮平为清点一位贪污处长家里的2.3亿元现金,用坏了12个验钞机。这个典型的小官巨贪案例,正是取材于近年来下马的某机构下属部门的一个小领导。

  周梅森说,这个剧就是要直面贪腐现状,而不是隔靴搔痒。“一开头两个亿,这是我精心策划把弄上去的。为什么呢?想开头就给你个信号,你知道的事情,我们无意回避。你觉得很吃惊是吗?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一定要接地气。老百姓看到的东西,我们必须去写。”

  曾在徐州市政府挂职担任过一年副秘书长的周梅森,充分了解政府的运作形式,他在剧中还用了一半的篇幅讲各级官员在官场如何“活动”、如何形成许多利益集团。例如,在第一集中,贪腐官员和老板在酒会上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场景,播出后就引起了观众热议。

  有观众表示,无论什么样级别的官员搞腐败,一定会没有好下场。

  也有观众说:“我觉得很好看,因为我们就是检察官,这个写的很真实,很好看。”

  从《老大的幸福》到《人民的名义》,该剧的导演李路一向更偏爱现实题材。他也坦言,反腐虽是一个人人关心的大话题,对导演来讲更是难啃的硬骨头。这部投资一个亿的大戏,在剧本成熟、演员齐备的情况下,由于对电视剧前景缺乏信心,部分投资方出现临阵畏缩的情况。面对资金缺口,李路当时有“抵押房子”开拍的决心,好在最后一刻,资金还是到位了。

  虽然只播了几集,但眼下《人民的名义》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高达9.1分,眼看成了继《琅琊榜》之后,第二次在内地掀起跟剧热潮的国产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不乏“90”后的年轻观众。李路认为,除了聚齐陆毅、张丰毅等实力派演员,真实、接地气的现实主义题材,更是该剧吸引年轻观众的原因。毕竟,眼下故意迎合低龄化的“商品”太多,缺乏好吃又有营养的东西。

  李路说:“我们剪片子时,碰到很多95后的小孩,原本以为是他们父母那一代人的菜,没想到小朋友、年轻人非常喜欢。”

  不少从事廉政建设和廉政研究的专家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反腐成果十分显著,需要这样的影视作品来纪录时代。《人民的名义》反映的不仅仅是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反思,聚焦的是情感纠结和人格较量。

  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傅学俭认为,这部剧对大家有很深的教育作用,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利。对于武装人们思想、提高警惕,警惕腐败趋向,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巡视制度研究专家组组长邓联繁指出,廉政建设,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更应该在后面补上一句:所有人要靠文化。

编辑: 朱琪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反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