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平安返回地球。

在距离航天员返回还有几十小时的节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主持了一个放行评审会,当中的内容从各岗位职责、技能到航天员公寓和各类检查点的布置,再到航天员回来以后吃什么、喝什么,可以说,事无巨细。这是她第七次迎接自己选拔、培训的航天员从太空回到地球。

 

航天员是高风险职业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长达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在轨工作期间,神舟十二号乘组成功验证了一系列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黄伟芬表示,合格的航天员需要具备健壮的体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她也坦言,航天员属于高风险职业,世界载人航天史上曾多次发生灾难性事故,已有20多名航天员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也就需要航天员能够应对各种紧急危险情况,紧急事态下,必须沉着冷静,情绪稳定。

航天员的训练有八大类,百余科目。包括体质训练、基础理论课程培训、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适应性训练、救生生存训练、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任务模拟训练等。

而除了各项能力、知识外,黄伟芬特别提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是一名合格航天员的必备素质。

黄伟芬介绍,进行水槽训练时,航天员需身着重达200公斤的水槽服,在水下完成长达6个小时的各类操作,体力消耗巨大。刚开始进行这个训练时,汤洪波说连筷子都拿不住了。聂海胜有次完成水槽训练后减重了4斤,就连黄伟芬听说时都有点不敢相信。

不管在地球如何模拟,执行空间站任务时仍有许多困难、未知,甚至风险。

黄伟芬说,每次任务不一样,一定还是会紧张的。“比如对出舱活动,我们除了高度重视正常的作业程序设计以外,也非常重视预案的制定。所有能想到的、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我们都进行了回想和预想,落在预案里。”她说。

“让更多的航天员去飞”

载人航天任务中,不光是相关系统的专业人员,可以说,举国上下都关注着航天员们的状态和表现。

1992年,中央批准立项实施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工程立项之初,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在缺乏现有体系,没有训练经验,国内外资料都有限的情况下,黄伟芬用三个月交出了一份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那时她28岁,我国的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刚刚起步。

黄伟芬曾对科室的同事说,“我们都知道加加林,但是没有人知道是谁把加加林培养出来的。”

例如,体训教员、心理训练教员、超重耐力训练教员、前庭功能训练教员、救生生存训练教员、专业技术训练教员、程序训练教员等。每位教员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而我国的航天员教员通常还一专多能,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员可交叉搭配完成训练任务。

黄伟芬说,当个人的理想、追求正好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够“交会对接”时,这将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勇气和智慧。“航天员选拔训练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我既然有幸从一开始就有机会从事,这个信念支撑着我,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遇到什么挫折,我都要把它做完。”她说。

曾经排演飞天舞的女孩,如今被问到还想不想进入太空时,黄伟芬说,现在自己的使命是“筑飞天摇篮,育民族英雄”,培养更多的航天员,把航天员选拔训练体系做强做大做完备。“航天员去飞行其实就是代表了我们。我们总说宇宙很大,要去看看。所以,我始终认为,航天员的飞行都带着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的心血、我们的智慧。”她说。

比起自己上太空,她说,“还是让他们飞”,让更多的航天员飞。

监制:郭静 梁悦

记者:杨扬 赵敏 占康

编辑:潘雨薇 刘飞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