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基于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的观测,科学家们近日成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国际上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

太空中的卫星如何监测地球上的二氧化碳?用卫星来监测碳排放,有哪些独特优势?

 

碳卫星到底能“看”什么?

通量是一个物理单位,定义的是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个单位面积的某个物理量。碳通量即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个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比如在一小时内,某个烟囱碳的排放量就是碳通量数据集。空间定量监测能力即是指通过卫星去获得某种高精度观测数据的能力。

利用空间定量监测获取碳通量数据集指的就是利用碳卫星去高精度地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碳卫星如何监测地球上的二氧化碳?

我国于2016年发射了碳卫星,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高精度监测,为碳排放科学研究提供卫星资料支撑。

大气会吸收太阳光,形成光谱。大气中的分子越多,吸收的太阳光就越多,光谱强度越高。同时分布于不同大气高度的分子所形成的光谱形态不同。碳卫星则通过分析光谱的形态和强度来计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中科院大气所副研究员杨东旭解释说,这一过程在卫星遥感中被称为“反演”。

太阳光进入大气后会与大气进行一系列的反应作用,例如吸收,散射,反射等,这些反应作用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巨大影响,降低观测结果的精准度。因而,反演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降低反应作用带来的影响,提高精度。

为何要用卫星监测碳排放?

首先,利用卫星有利于全球大气碳通量的统一观测。卫星的观测位置位于空中,特殊的观测位置意味着利用卫星几乎可以观测到地球上的任意一个角落。特别是人迹罕至之地,这些地方往往缺少地面观测数据,但当中却又不乏自然界碳循环活跃之地,碳汇资源十分丰富。

利用卫星监测碳排放可以降低碳排放计算的偏差,提高碳排放计算的透明度。卫星监测有利于提高监测设备的统一性。相较于地面监测站,卫星监测可以利用一个设备对不同地区进行监测。监测设备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降低国际碳排放计算的偏差。

得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不是最终目的。杨东旭表示,研究者最终关心的问题是二氧化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研究者将会进一步使用反演后的数据推算排放源,研究碳汇问题。

研究者会利用先进的大气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推算出排放源在哪里。研究者不断地调整输入模型中的参数,使得最终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与观测到的结果一致,从而得出排放源的数据。

杨东旭介绍,我国新一代的碳卫星将会以科学与应用为目标导向,更全面有效地完成全球碳通量的探测工作。

监制:郭静

记者:富赜

编辑:杨冉 潘雨薇 刘飞